次韵子瞻临皋新葺南堂五绝 其一 北宋 · 苏辙
江声六月撼长堤,雪岭千重过屋西。
一叶轩昂方断渡,南堂萧散梦寒溪。
首句:“江声六月撼长堤”,以江水的澎湃之声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夏日江水的汹涌澎湃,用“撼”字突出了江水的力量,与“六月”的炎热形成对比,展现了夏日的热烈与活力。
次句:“雪岭千重过屋西”,笔锋一转,从江水的澎湃之声转到了远处的雪岭景象。这里的“雪岭”是想象中的景象,与夏日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远方的壮美和想象空间。同时,“千重”二字也突出了雪岭的连绵不绝。
三句:“一叶轩昂方断渡”,通过“一叶”小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渡过生活困境的决心和勇气。这里的“轩昂”二字,不仅形容了小舟的姿态,也寓意了诗人的精神风貌。
末句:“南堂萧散梦寒溪”,以“南堂”的萧索和“梦寒溪”的清冷作结,寓含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梦境中寻求清凉之意。这里的“萧散”二字,既形容了南堂的冷清,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次韵子瞻临皋新葺南堂五绝 其二 北宋 · 苏辙
旅食三年已是家,堂成非陋亦非华。
何方道士知人意,授与炉中一粒砂。
首句:“旅食三年已是家”,诗人以“旅食”自喻,表示自己在外漂泊多年,如同异乡之客。但如今新建的南堂,让他有了归宿感,仿佛这里已经成了他的家。这句诗透露出一种温馨而略带伤感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往漂泊生涯的感慨。
次句:“堂成非陋亦非华”,进一步描述了新建南堂的风格。这里的“非陋亦非华”意味着这座建筑既不粗陋也不奢华,而是以一种中庸而雅致的姿态存在。这符合诗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既不过于简单粗俗,也不过分追求豪华,而是寻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之美。
三、四句:“何方道士知人意,授与炉中一粒砂”,这两句诗充满了哲理意味。诗人似乎在说,是哪位道人洞悉了他的心意,赠予他一粒炉砂。这粒砂或许象征着某种智慧或启示,表达了诗人对超凡智慧或神秘力量的向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新建南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适度美学以及内心深处追求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体现了苏辙诗风的清新与哲思。
次韵子瞻临皋新葺南堂五绝 其三 北宋 · 苏辙
北牖清风正满床,东坡野菜漫充肠。
华池自有醍醐味,丈室仍闻薝卜香。
首句:“北牖清风正满床”,“北牖”即北窗,此句描绘了北窗吹来的清风,充满了整个床铺,营造出一种清新舒适的环境氛围。这不仅展现了南堂地理位置的优越,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向往。
次句:“东坡野菜漫充肠”,“东坡”既是地名,也是苏轼的别称,这里指苏轼在黄州时的生活状态。诗人用“野菜漫充肠”来形容苏轼的简朴生活,表达了对苏轼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赞赏。
三句:“华池自有醍醐味”,“华池”在佛教中常用来比喻清净的心境或智慧的源泉。这里诗人用“醍醐味”来形容华池之水,意味着这种心境或智慧具有如同醍醐般的甘美,是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愉悦。
末句:“丈室仍闻薝卜香”,“丈室”指小室或禅房,这里可能指的是南堂内的一间禅房或书房。“薝卜”即栀子花,其香气浓郁而持久。诗人通过描绘丈室内飘散的栀子花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雅致的生活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南堂环境的描绘和苏轼生活状态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对淡泊名利的赞赏以及对精神愉悦的追求。诗中充满了清新、雅致的气息,体现了苏辙诗风的清新脱俗和哲思深远。同时,通过次韵苏轼的诗作,也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和文学上的相互欣赏。
次韵子瞻临皋新葺南堂五绝 其四 北宋 · 苏辙
邻人渐熟容赊酒,故客亲留为种蔬。
住稳不论归有日,船通何患出无车。
首句:“邻人渐熟容赊酒”,描绘了诗人与邻居关系的融洽。通过与邻居的逐渐熟络,诗人得以赊账买酒,这反映了他在临皋新居的安逸生活和与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
次句:“故客亲留为种蔬”,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情谊。老朋友不仅热情挽留他,还帮助他一起种植蔬菜,这种互助互爱的场景充满了温馨和亲切感。
三句:“住稳不论归有日”,表达了诗人对新居生活的满足和安心。在这里,他住得安稳,不再为归期而烦恼,这反映了他对新居的喜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末句:“船通何患出无车”,通过描绘水路的畅通无阻,进一步强调了新居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出行条件的便利。诗人认为,既然水路畅通,就不用担心出行没有车辆的问题,这体现了他对新居环境的满意和自豪。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邻居、朋友的互动以及新居的安逸生活和便利条件,展现了诗人对新居的喜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次韵子瞻临皋新葺南堂五绝 其一 北宋 · 苏辙
客去知公醉欲眠,酒醒寒月堕江烟。
床头复有三升蜜,贫困相资恐是天。
首句:“客去知公醉欲眠”,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对兄长苏轼(字子瞻)醉态的了解和关心。通过“客去”二字,暗示了之前南堂曾有客人来访,而苏轼在客人离去后已呈现醉意,想要入眠。
次句:“酒醒寒月堕江烟”,诗人以景结情,描绘了苏轼酒醒后的景象。寒冷的月光落入江面的薄雾之中,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对苏轼醒后心境的揣摩。
三句:“床头复有三升蜜”,突然转入对物质的描写,诗人提到床头还存放着三升蜂蜜。这看似突兀,实则与前面的“贫困”相呼应,暗示了尽管生活贫困,但仍有甜蜜的慰藉。
末句:“贫困相资恐是天”,诗人以幽默而略带自嘲的口吻,将贫困中的相互依靠视为上天赐予的缘分。这种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人生观,体现了苏辙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坚韧。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醉态的描绘、自然环境的渲染以及物质条件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兄长生活的关心和对贫困中相互依靠的乐观态度。诗中既有对苏轼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