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留声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

写在故事之前

当我读到王凤阁的故事,我被他揭竿而起的救亡精神所折服,被他坚持正义惩奸除恶的气魄所折服,被他慷慨赴死宁折不弯的无畏所折服。这使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如果换作了我,面对同样的境地,会像他那样做么?答案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可我知道我会决心像他那样,为了正义而奋斗,直到自己的生命为尽。

我决定用三个专题来讲述这位东北抗日名将的故事,这是第一个专题。

好了,我太啰嗦了,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笑傲死亡的将军——王凤阁

01 生为国殇,死为鬼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36年前,也就是1895年,这时还是光绪二十一年,也是在这一年,中日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因为这一年是甲午年,因此这一场战争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一个从来入不了眼的弹丸小国打败了东方大国,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以未击沉一日舰的代价,全军覆没,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耻辱成为永恒的记忆,也成为了百年来不断前进的动力。

也是在这一年,一个通化富裕家庭的孩子出生了。他的父亲以教书为业,母亲知书达理,严格有方。他的父亲给他起名王凤阁,他自幼聪明好学,立有远大志向,加之父母的教导,他成为了一个通情达理,明晓大义的孩子。也许是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便立志从军以报效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凤阁画像

1931年,当“九•一八”炮声响起,他深感“大丈夫七尺躯”,应“为国殇,为鬼雄”,才“不虚此生”。没有队伍,没有枪支,没有钱,可是这些都难不倒他。他四处奔走,海龙、通化、临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奔走呼号,宣传抗日,登台演讲,演唱大鼓书,揭露日寇的罪行,他宣传自卫自救,筹集抗日资金。他就像梁山好汉一样,广结各路各界人物,联络起一支抗日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众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4月21日,这支“辽宁民众义勇军”在红土崖正式成立。这是由伐木工人和小学教师组成的队伍,王凤阁当之无愧的被推举为司令。这支抗日队伍的宣言是: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坚决的驱除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众自卫队密营

这样一支有工人,有文化人的高素质队伍很快就让敌人吃到了苦头。

很快他们收编了民众抗日领袖的方春生的队伍,借此声威大震。凤阁为表抗日之决心,通电全国,他这样说道:“凤阁生于斯土,不甘坐视国家之沦亡,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头可断,此志不丢!”

后来,他部与唐聚伍辽宁民众自卫队合编,成为第十九路军司令。他们不停转战,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寝食难安。

02 枪不离人,人不离乡

这支抗日队伍的出现,使日本人颇为恐慌,为此,张贴告示,重金悬赏捉拿凤阁。后来更是调集重兵,来围剿他。纵使敌众我寡,他始终坚持“枪不离人,人不离乡”。

之后的8月份,他被委任为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三方面军中将司令,他率领3万多人,开展游击战争,给予敌人以痛击。

在1932年至1937年之前,王凤阁率部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他指挥作战,擅于分析形势,采用游击战术,遇强敌则避其锋芒,遇弱敌则伺机歼灭。他们始终坚持一条深入民心的原则:爱国爱民坚决打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32年至1937年之间,王凤阁率部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

他们所到之处,皆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护拥戴。他带领官兵为老百姓种田种地,铲除土匪恶霸,造福一方。他成为了老百姓口中的传奇式人物。直到今天,当地民众还流传着他的故事。

03 人心不死,国必不亡

从1936年11月起,日本侵略者利用大雪封山的时机,对他带领的自卫军的活动地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疯狂“讨伐”。1937年初春,王凤阁率部队与敌周旋数日,仍未能摆脱追击。

连日的激战已使部队伤亡很大,在离大南岔不远的一条山沟(现王凤阁沟),与伪军邵本良部遭遇,后退往小南岔沟又与大股日军遭遇。

血战了一昼夜,此时部队已弹尽粮绝,伤亡殆尽,仅剩下王凤阁及8名战士。3月27日清晨,王凤阁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王凤阁后被押往通化南门里混成第一宪兵队本部的秘密监狱。日伪当局为拉拢引诱王凤阁,在东江春饭店摆下酒席,叫来廖弼辰、纪大作(这两位先前与凤阁有交情,互通抗日情报,帮助采购药品,不曾想早已叛变)等坐陪。

王凤阁走进餐厅,眼见这些走狗的丑陋面孔,怒火中烧,痛骂道:“见到你们这些忘了祖宗的行尸走肉,真是我一生的不幸!”

廖弼辰一脸奸笑地凑上前来,“王司令息怒。兄弟今天请客,没有外人,请不必客气,咱们是老交情了。有一句话我要奉劝老兄,做人要识时务,何必自讨苦吃!”

“住口!”

王凤阁一拍桌子,“我王凤阁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决不会做愧对祖国的事。你们这些民族败类,卖国求荣,实在是卑鄙至极,不会有好下场的。”

言罢,猛力地掀翻了桌子,怒喝道,“送我回去!”

日本侵略者见软的不行,又来硬的,对王凤阁施加重刑,打得他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仍不能使他屈服。

1937年4月1日,王凤阁英勇就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凤阁被捕前最后一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凤阁被捕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凤阁就义地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名将王凤阁纪念碑

王凤阁将军,至今已经离开我们83年了。玉皇山上留下了国人为英雄敬立的墓碑,这墓碑虽然经历了数十年自然风雨的剥蚀和人类社会的世事沧桑,但仍旧未改昔日的雄厚和苍砺。

读完他的故事,我想起从小就熟知的司马迁的那句话:“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又想起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还想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王凤阁将军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他的一片丹心早已镌刻在民族抗日历史的丰碑之上,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与他同被捕的还有他的妻子,他的五岁的孩子小金子,最终都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满门忠烈,慨当以慷。下一个专题我将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欢迎关注我。

我是@,万千世界,让你我发声,让历史留声。

欢迎评论区交流,点赞、转发~

谢谢你那么可爱,还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