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们都知道,
熊猫君前段时间出版了村上春树时隔六年的最新长篇小说《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这部小说的创作来源其实是他在1980年写的同名中篇小说,
但村上一直觉得自己当时的笔力还不成熟,
没能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世界,
所以一直没有单独出版过。
直到1985年,村上春树又重写了这个故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这部与《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极有渊源的小说,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
熊猫君也邀请到上译社的好朋友,
为大家分享这个让村上春树念念不忘的故事!
大家好!
这里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
很高兴这次能做客“读客熊猫君”,跟读者朋友们一起聊一聊村上春树!
村上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大家有没有读呀?
如果还没有,真的非常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哦。
暌违六年,“村上迷宫”再度开启!
新作的日语原版是在日本东京时间2023年4月13日凌晨0点纸电同步上市的。 小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那晚在Kindle上准点看见电子书的下载进度条开始往前推进时激动到快要尖叫的心情。
不过说实话,最初听说村上新作的核心部分是1980年发表于文艺杂志《文学界》上的中篇小说《城,及其不确定的墙》(以下简称“《文学界》中篇”)时,小编是感到有些困惑的。
熟悉村上的读者都知道,村上有一部写得非常成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书名叫做《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以下简称《世冷》)。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文学界专业人士的认可——摘得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并入围日本第17届科幻小说星云奖”——在读者中也是口碑爆棚,豆瓣评分居高不下。
《世冷》发表于1985年,是村上首次采用双线交织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后来演变成了他的写作招牌之一),讲述了两个分别发生在“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里的故事。而前者“世界末日”里的那个故事,正是在《文学界》中篇的基础上重写而来的。
也就是说,村上本次推出的新作《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以下简称为《小城》),是对《文学界》中篇的第二次重写,而且是在第一次重写之作《世冷》已经大获成功的背景下。
01
他为什么又要重写呢?
这次重写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反复重写同样的情节,会不会让读者略感厌倦呢?
带着这方面的疑问,我赶忙不分昼夜地读起了新书。在读完最后一页,放下书的那一刻,我长长舒了口气:
原来根本不必担心撞车,因为这两次重写是“在完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的,各有各的妙用。
具体说来,村上新书《小城》,是他凭借身为老年作家丰富的阅历和苍健的笔力,对小城故事里的人物心灵进行“纵深方向”的探索。
而85年版的《世冷》则是村上通过引入另一条“冷酷异境”的情节线,“横向”建立起外部参照,用来向读者阐明小城故事的根本性质和意义的。
没有读过《世冷》的读者,或许会感觉上述概括或许依然有点太过抽象。没关系,我们从文本出发,再来具体来讲一讲。
不知诸君在读村上的小城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要凭空构建这样一座城?为什么他会对这座城念念不忘?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写它?
请注意哦,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对村上新作的理解。
村上春树曾经在《挪威的森林》一书的“后记”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挪威的森林》是极度个人性的小说,就像《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带有自传性质是一样的意思。”由于这句话的重心在前半部分,导致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后半句里所包含的村上关于《世冷》最重要的一次指引。
02
不过有人或许会问,《世冷》明明是脱离现实的奇幻小说,他为什么说它具有自传性质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我们先来看看《世冷》讲了什么吧。
如前所述,《世冷》是一部双线叙事结构的作品。一条情节线叫做“世界末日”,也就是小城故事的第一次重写;另一条叫做“冷酷异境”,发生在看似与小城完全没有交集的现实世界。
“冷酷异境”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计算士,主要工作是帮助“组织”加密数据,以阻挡黑暗势力对数据的窃取。他曾经接受过一年的专门训练,在通过最终测试后,被冷冻了两周,然后在脑波里提取出一个称之为“意识之核”的东西,把它设定为“戏剧密码”,再反向输入进他的脑子里。然后,他便以这个“戏剧密码”为密钥,对机要数据进行加密。
这个故事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和作家村上的人生经历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联系是隐秘的。故事中计算士加密数据的过程,其实像极了小说家写作。
小说家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群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递的人。他们捕获有价值的数据(可以视作“真理”),想将它传递给读者。但为了保护它不在传递过程中被拦截、被吞噬,他们依据自己的“意识之核”为真理加密。不同的作家,拥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意识之核”,也就配置了不同的“戏剧密码”。于是真理在他们的笔下,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出来。
换句话说,我们所读到的文本,实际上都是作家加密过的真理。
而“冷酷异境”的故事主人公的戏剧密码,就叫做“世界末日”——没错,两条情节线之间就是这样的“套娃”关系,在这一点上产生了交集。于是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中的隐喻关系可以这样被解读:
“冷酷异境”里的计算士 = 作家村上
⇒ “世界末日”里的小城 = 村上写作的“戏剧密码” = 村上人生的“意识之核”。
至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村上为什么对这座城念念不忘、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写它了吧?
因为这就是他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石、整个生命意识的核心啊!
然而,探索“意识之核”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它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在“冷酷异境”的故事中,村上借人物之口解释道,
你可以将“意识之核”召唤出来,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它就好像西瓜果肉,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瓜皮。所有理论和分析,都像试图用很短的针尖分割西瓜一样。虽然能够在皮上留下记号,却永远无法到达果肉。
虽然世间也有光啃皮就开心的怪胎,但村上却下定决心,要清楚地把皮和果肉分离开来。
于是,他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潜入“世界末日”的故事里。
在那里,他用脚和眼睛丈量小城的边界,试着描绘出(心灵的)地图。依照影子的叮嘱:“不能问别人……把眼睛看到的东西一样不漏地画进去。不管多么小的东西。”
在那里,他遇到初恋女孩,天然的心意相通和纯洁的爱,赋予给他勇气和力量,去解读沉睡在图书馆独角兽头骨里的古梦(旧梦),揭示被遗忘、被掩盖的历史的真相。
在那里,他越过森林和湿地,前往小城的边界,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不确定的墙壁正面对抗,以求突破天生认知的盲区、思想的壁垒。
《文学界》中篇与后来的两次重写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在前者的结尾,“我”跟着影子跳入南潭,逃出了小城。也许让村上多年来“如鲠在喉”的就在这一点上。那时候的他还太年轻,潜入自己的“意识之核”之后没能把握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匆匆看了一眼之后,竟灰溜溜地逃走了。
他不甘心,他觉得十分遗憾,将中篇深藏起来,不再示人。此后用尽一生,一次又一次地潜入“小城”,最终在三十六岁和七十一岁的两个重要的年龄节点上,完成了两次具有突破性的重写。
在两次重写故事结尾处,主人公都没有逃跑,他在面对南潭出口的最后一刻决心留下来。在《世冷》里,主人公终于发现了到底是谁制造出这个城——当然就是他自己,所以他坚信自己有义务留在小城里,直到有一天彻底弄清它、把握它、突破它;而在《小城》里,是图书馆里的那些“旧梦”对身为读梦人的主人公出了命运的召唤:
“必须得有人去解读。封闭在硬壳里落满尘埃的无数‘旧梦’,必须有人去把它们解放出来才行。我做得到这一点,而它们也在寻求这一点。”
村上春树通过这个终极隐喻,向世界传达了他身为作家的宏愿。他就是这样一位一生都在探索意识最黑暗的底层、拼命想要突破自己、勇于承担使命的作家。无论是在谈论跑步还是在写作,无论是三十六岁还是七十一岁,永远都是带给我们鼓舞的村上春树。
读到这里,你心里可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阅读计划:
那当然是《小城》和《世冷》两本书配合起来读会更香!
最后,祝你阅读愉快。
对了,先别退出,文末还有一个小彩蛋:
村上在写作《世冷》时,曾经为小城画过1幅地图。
我们把它附在这里,或许你在阅读《小城》的时候也用得到。
⬇️ 点击封面,抢先购买! ⬇️
一点说明:
《世冷》这部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出版了两个译本,分别来自赖明珠和林少华。
两个译本的书名略有不同:
《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赖明珠 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林少华 译)
本文中引用的书名和内文,均来自赖明珠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