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逻辑与思维》课是好事,误人子弟就不对了——点评高中课本《逻辑与思维》:荒唐的版权声明和错误的同一律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有朋友给了我一套高中思想政治课本。

共七本,其中有一门课程《逻辑与思维》。

作为一个逻辑学爱好者,对于高中课程中开设逻辑学有关的课程,自然是欢迎的。

不过呢,当俺看到它的版权声明,不禁一头冷汗。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品任何部分·违者必究

如发现内容质量问题,请登录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jcyjfk.pep.com.cn

莫非是,俺想引用其中的某些段落,也不可以?

如果俺想对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评论,自然必须引用其中的某些话或某些段落,也必须经过授权许可吗?

话又说回来,课本中大量引用中外著作的内容,是不是也属于出版社的版权?

其他人不能再引用了吗?

你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不是太霸道了?

俺从书中截了一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想问问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不是侵犯了你们的版权?

按照你们的版权声明,上面的截图肯定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品任何部分”的声明范围内,你们是不是要追究俺的责任?

你们引用韩非子的话,经过韩非子的同意了吗?

再说了,你们全书那么多字,每一个汉字也都是你们的版权吗?

是不是其他人写文章也不能用那些字了?

真是见过荒唐的,没见过这么荒唐的。

下面进入今天的话题吧,看看课本上是如何解释“同一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律的深入思考——尝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同一律|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篇文章是笔者对于同一律的理解。欢迎大伙对比阅读,提出批评。

课本中说: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通常我们对于同一律的认识是:一个事物只能是它自己,而不能同时还是其他的事物。

一个事物只能是它自己,跟这个事物的真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话题。

同一律首先要求的是明确一个事物的唯一性,而不是这个事物的真伪。

比如课本中所说的“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中的“论断A”,只能是它自己这个“论断A”,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论断B”、“论断C”。

在明确了我们当前的话题是“论断A”后,就只能对于“论断A”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包括它的真伪,而不能同时还说“论断B”、“论断C”如何如何。

同一律明确的是事物的唯一性,而不是它的真伪性。

课本中如此解释同一律,是把事物的唯一性判断与真伪判断混为一谈,真的跟误人子弟没有区别。

再来看看课本中如何介绍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啥叫“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从概念的角度,思想这个概念几乎有着无限大的外延,其所包括的成分,大可以到一种“主义”,小可以是一个观念、一个命题。课本上的这句话,很容易就会误导人们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在思维过程,“某某主义”这种思想必须保持同一。

何其荒谬!

还有,下面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就是一个诡辩,是为某些人不遵守契约和信用来辩解。比如关于收回某个殖民地的联合声明成为了历史文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同一个事物,即使在同一个时间、同样条件下,不同的人形成的概念或判断也是不同的,正是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无论时间、条件如何变化,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永远都是那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律的理解,笔者的观点是,任何观察对象都是唯一的,都是它本身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观察对象自身也会有发展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条件下对观察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一定是变化的,是对观察对象的本质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的过程;对于一个自身不会发生变化的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认识或者认识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是以此为理由而否定过去的承诺,是极其荒唐的,是没有契约精神、不守信用的表现。

上述两种表达方式可以在华师大《形式逻辑》(第五版)中找到,为什么会有这种表述,笔者不得而知,但是这类错误表达大行其道,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莫非这就是某些人所说的“自主的逻辑学知识体系?” 一派胡言:构建中国自主的逻辑学知识体系|怪不得吴敬琏痛批:国家养那些只会“整词儿”的专家有什么用?

笔者对于同一律的理解可以阅读文章《同一律的深入思考——尝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同一律|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不再重复。

笔者对于同一律的理解可以阅读文章《同一律的深入思考——尝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同一律|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