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医药行业如同沧海,而阿斯利康曾是那颗最为耀眼的星辰。
但近年来,这颗星辰却似乎迷失了方向,频繁陷入骗保的泥潭。其明星抗癌药“泰瑞沙”(奥希替尼)更是成为了这场风波的焦点。
01
暗流涌动
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的版图广泛,销售业绩持续攀升,这背后是庞大的员工网络在支撑。
但危机往往潜藏于光鲜之下,骗保事件的源头正是其备受瞩目的抗癌药“泰瑞沙”,庞大的员工网络反而成了最大的隐患。
为了冲业绩,部分医药代表不惜篡改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以骗取医保报销。
一切的因在此发生。这种不端行为如同瘟疫,迅速扩散。
01
升级:丑闻的连锁反应
2023年7月,事件迎来了新的高潮。
深圳警方对阿斯利康肿瘤部门的五名现任及前任员工采取了行动,指控他们违反数据隐私法和涉嫌非法进口未批准药品。
调查的重点是阿斯利康的CTLA4药物“英飞凡”(Imfinzi)团队,甚至有高管在长白山肿瘤峰会上被直接带走,肝胆事业部也有超过50人被要求协助调查。
随着调查的推进,阿斯利康的多位高层相继“落水”,包括东区和南区销售总监、部分大区经理以及肿瘤事业部的多名核心人员。
02
骗保行为的历史轨迹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骗保行为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阿斯利康的医药代表,如杜显清、郭某等,均通过篡改患者基因检测报告的方式骗取国家医疗保障基金,而涉及的药物正是“泰瑞沙”。
这种手法在多地多次出现,如江西法院公布的案件,被告人马某和吴某也是通过伪造基因检测结果骗取医保基金。
早在2021年,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就揭露了阿斯利康的骗保行为。医药代表李某与药房员工聂某合伙伪造和篡改处方,骗取医保基金。
这些案件表明,骗保行为并非个别销售人员的孤立行为,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03
最新进展:高管被查
继葛兰素史克2013年的“行贿门”事件后,阿斯利康骗保案成为跨国药企在华的最大丑闻。
目前,这场骗保案的调查已持续四年之久,但因取证难和案件复杂性,至今尚未完结。
2024年10月25日,百济神州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殷敏被监管机构带走调查。
她在阿斯利康的任职经历,特别是曾负责的肿瘤事业部直接涉及“骗保”的肺癌药泰瑞沙,使得此次调查备受瞩目。
其从财务总监一路升至大中华区合规官,再到肿瘤事业部总经理,最终,因涉嫌医保欺诈、数据隐私违规及非法药物进口等问题被带走调查。
甚至阿斯利康中国区“一把手”王磊也被涉案员工的家属举报,称他对此知情并默许。
10月30日晚,阿斯利康中国发布消息称,王磊正在中国配合调查。
此外,阿斯利康最大的EGFR盒子检测供应商睿昂基因也牵涉其中。睿昂基因的多名高管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两家公司的高管同时被调查,行业分析认为,这与阿斯利康涉嫌篡改肿瘤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骗取医保基金的先例有密切关系。
03
行业震荡与思考
阿斯利康,长久以来凭借其激进的市场策略、严苛的业绩指标及“狼性”文化,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连续多年在跨国药企中稳居销售榜首。
2023年,中国区为其贡献了58.76亿美元的营收,占其全球市场的13%。但光环背后,那些激进的销售策略与巨大的业绩压力,却间接驱使部分员工走上了违法的道路,骗保案由此浮出水面,成为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中暗藏的合规与道德挑战的缩影。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场风波的持续时间及其对行业未来的影响,仍充满未知数。
阿斯利康骗保案的曝光,正值国家医保系统对违规行为重拳出击之际,已知的是,在反腐浪潮的席卷下,医改政策日益收紧合规之网,公司,或者说行业曾经“业绩至上”的做法已难以为继。
2023年的“医保严打风暴”席卷全国,对80.2万家定点医药机构进行了全面检查,其中45.1万家因违法违规受到处理,追回医保基金186.5亿元,彰显了国家捍卫医保资金安全的坚定决心。
有消息称,阿斯利康已因外部环境压力取消了肿瘤线Q4的业绩指标,这一变化预示着,在国家明确禁止设置指标的新规下,将有更多外企跟进调整。
“中国已不再是外资药企逃避专利悬崖的避风港。”行业观察家罗岚指出,“对于规范经营的企业而言,影响或许有限,但那些仍抱持旧有思维者,将面临严峻挑战。”
除了合规压力,跨国药企们还需应对医保谈判空间压缩、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崛起等多重挑战,这些都在考验着它们传统的市场策略。在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的中国市场,重新审视其研发投入与新药适应症的布局,精打细算每一笔投资,是药企们的必经之路。
在阿斯利康骗保案之前,葛兰素史克(GSK)行贿案是跨国药企在华的最大丑闻,其因行贿丑闻被处以30亿元人民币的重罚,一度在中国市场陷入困境。
而如今,阿斯利康似乎正步其后尘,面临医保欺诈、数据隐私违规及非法药物进口的指控,未来可能遭受巨额罚款、严格的合规整改,甚至部分业务撤出中国市场的风险。这一系列后果,对阿斯利康而言,影响深远...
End
写在文末
对于阿斯利康而言,重建信任、强化合规管理、确保员工行为合法合规是当务之急。而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这起案件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提醒所有企业在追求业绩的同时,必须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患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