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将领历经磨难后重获自由,意外遭遇开除党籍的严厉处分,他就是鲍成,当时发生了什么,最终结局如何呢?
1920年,鲍成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的一个贫困农家,因家境拮据,从小被送往普陀山寺庙。成年后,鲍成决定离开寺庙,选择参军,却误入汪伪政府部队。
在汪伪政府部队服役期间,鲍成遇到地下党成员,这些人向他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在地下党的启迪下,鲍成逐渐认识到汪伪政府的真面目,萌生投身革命的念头。
1943年,鲍成加入中国共产党,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斗争中,骁勇善战,多次立下战功。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内局势依旧动荡,统一全国的任务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我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麾下的第二十八军,发起金门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鲍成作为三野第86师营长,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在前。由于船只极度匮乏、关键情报被忽视、对登陆战缺乏了解以及一定程度的轻敌情绪,部队不幸全军覆没,鲍成自己也被敌人俘虏。
被俘后,鲍成被国民党军押解至台湾的战俘营,在那里遭受严酷的刑罚和身心的双重折磨。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鲍成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为敌人的威逼利诱所动摇。
1951年7月,鲍成在长达一年多的战俘生涯后,终于重获自由,回到魂牵梦绕的大陆,未曾料到,迎接他的并非热烈的欢迎,而是更为严苛的挑战。
由于彼时两岸局势剑拔弩张,党组织对自台湾返回的军人实施极为严格的政治审查程序,鲍成因其在抗战时期一度加入伪军,以及在金门战役中的被俘经历,不幸被卷入投敌嫌疑中。
尽管鲍成屡次向党组织竭力澄清自己的无辜与忠诚,却因缺乏确凿证据,遭到开除党籍与军籍的严厉处分,被要求参与强制性劳动。
鲍成深知自己的忠诚,遭遇如此不公的待遇,心中难免五味杂陈,他没有心生怨恨,对党组织或国家不满,选择接受现实,投入劳动,等待真相得以昭雪的那一天。
开除党籍和军籍之后,鲍成执着为自己的冤屈寻求昭雪,坚信党组织终将还他一个公道。这条申诉之路布满荆棘,遭遇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
1979年,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缓和与历史的沉淀,党组织终于启动针对金门战役归俘人员问题的复审程序,这一契机让鲍成看到希望的曙光,他向党组织提交复查金门战役归俘人员情况的申请。
历经数年的深入调查与细致审查,党组织最终肯定鲍成在金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认定他的被俘实属无奈之举。
同时,组织深刻反思当年对归俘人员审判的过重之处,承认其中存在诸多冤假错案。基于此,鲍成的罪名得以撤销,党籍顺利恢复,多年申诉终于换来迟到的正义。
党籍恢复后,鲍成被赋予离休县处级干部的待遇,一次性补发他三十多年的欠薪,提供多项经济补助,这对晚年经济状况拮据的他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鲍成深感激动,动情地说:“我始终相信,党和国家会为我洗清冤屈,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晚年,鲍成主要在家乡江苏省如皋县度过,这里的人们对他充满敬意,特别是新民公社的书记薛云高,更是时常探访,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鲍成也心怀感恩,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以实际行动回馈着党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由于过往历经磨难,鲍成的身体留下诸多隐患,步入晚年,这些健康问题愈发凸显。遗憾的是,2000年,鲍成因病情恶化而离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