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过印度历史的就知道,印度人是真正地多灾多难,可以说世界上很难找到这么一个国家,说是说文明古国,可基本上只有被人欺负的份。具体详情,笔者已在文章《印度:我们承受太多苦难,为什么不能多难兴邦?》已经详细分析过。
一言以蔽之:印度只有多难,却从没有兴邦。
一、印度雄主尼赫鲁,期望走向亚洲之巅
要分析印度的民族秉性,首先得研究其国父甘地。甘地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但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让甘地反对工业化。甘地脑洞清奇,他居然奇葩一般说:印度不是压抑在英国铁蹄之下,而是压抑在近代文明之下。这真是奇怪了,印度被殖民不怪印度,却怪近代文明。他希望印度可以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好像我国“老庄”社会那样子,各个城邦小国寡民,减少往来,相安无事,这样世界就太平了。
而之所以称尼赫鲁为雄主,就是他的水平确实高,他不同甘地的虚无主义,一眼就看出印度的三座大山:种姓制度、宗教问题、地方势力,并随之着手解决这三类问题。他上台以后,着重发展工业化,印度当时有着第三世界最发达的工业体系:铁路里程、钢铁产量、发电量、产业工人远超中国,在亚非拉国家是绝对的NO1。
1950年代末期,印度工业化初见成效,百万吨级的鲁尔克拉、比莱钢铁厂先后建成,此时的印度已然进入全球十大工业国行列。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更让印度的国际影响力达到巅峰,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一致追捧印度,让印度产生了自己是第三世界领袖的错觉感。
此时的印度人非常自信: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走上亚洲之巅,与美苏三国并驾齐驱,只是时间问题。
客观地说,这一切的成绩都离不开尼赫鲁的努力。
二、亚洲只有一个位面之子,然而不是印度
位面之子,是东汉刘秀的典故,意即天选之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体。
如果没有1962,或许印度真能一直走下去,搞不好真能说:我大印度终于可以多难兴邦了。
但印度在1962膨胀了,尼赫鲁觉得他是天选之人,他想利用对华战争,来整合国内力量,想趁着中国现在还不强,青藏高原后勤还没搞起来,欺负它一下,从此之后南亚再无战事,中国都搞定了,必然是亚洲之主了,其他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还不得来朝觐见。
然而,亚洲只有一个位面之子,可惜不是印度。
主席和尼赫鲁
对于印度的主动挑衅,伟人只说了一句话:“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为什么印度要打我们”
三、摧枯拉朽的战争,彻底打服印度
战争过程很干脆利落,基本可以用“一边倒”来形容。“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这句话大概就是这场战争的最好阐释。
中国前后仅出动军队4万人,而对面的印度有数十万人。但人数占优的印度军队被打得找不着北,中印伤亡比达到1:6,印军全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碾压,光是俘虏就抓了几万人,可以说彻底将他打服。
据我军战后内部评估,印军的战斗力非常弱,连国民党的杂牌军都不如,大致相当于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水平,战前牛气冲天,战中不成战力,战后彻底服气。随便举两个案例,让大家看看印军的战斗力。
案例一:庞国兴三人战斗小组,敌后如遇无人之境
按理来说,庞国兴与部队走散,遇到的另外两人也是走散的士兵,都属于失去建制,丧失战斗力的离散走失人员。但面对印度,这几个散兵却犹如神兵天降。在敌后穿插15里。连续作战5次,歼灭了5股逃敌,打掉了印军2个炮兵阵地,光是加农榴弹炮就缴获7门,后来又联系一个连队再缴获8门榴弹炮。要知道,当时印度军队一个团也就24门榴弹炮,庞国兴小组就干掉了半个团。
庞国兴三人战斗小组
案例二:27人合围300印军
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约300人从邦迪拉撤退,于1962年11月21日10时到达多龙桥,当时这个桥只有我军一个营部的一支小部队把守,人数只有27人。
27人 VS 300人,如果换其他国家的职业军人会如何选择呢?正常人的想法都是撤退吧。可是,我们英勇的解放军的战斗力就不寻常,选择了合围这支印军!
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战斗,我军以伤3人为代价,击毙印军35人,俘虏206人,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被全歼。——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为印度叹息,这是多么差的战斗力,才会有这种结果。
四、 彻底打服印度,实力奠定和平
中印这场战争俘虏了很多印度士兵,后来释放他们的时候,许多印度俘虏士兵都不愿意离开。一位叫车隆的印军士兵,可能做俘虏生活得不错,哭着不愿走,并向我军请求:我乐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这其中固然有我军优待体贴战俘的原因,恐怕也有我军超强的战斗力,将他们彻底打服的因素。
这一仗让尼赫鲁就郁郁而终,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终止,此后,印度的领导人再也没能解决印度工业化问题,多难兴邦的梦想再次破灭。
这一仗把印度打服五十多年,让他们时刻要准备比我们多数倍的军队来防御我们,而我们却安心地在西藏发展经济、大兴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