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作品有兴趣,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因为小人的谣言而不得不退军,临走前料到魏军肯定会追击,于是设下埋伏。果然魏将张郃执意追赶,都督司马懿苦苦劝阻他都听不进去,结果在木门谷果然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然而,在历史上,尽管这件事也是以张郃战死为结局,但张郃与司马懿的观点则与小说中完全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去无回的任务

公元231年的一天,曹魏西线战场的一座兵营内,车骑将军张郃进入了中军大帐,见到了大都督司马懿。

“诸葛亮退兵了,我就知道他这点粮草坚持不了多久。”司马懿看着面前的地图说,丝毫没有转头看张郃一眼,“张将军之前一直劝我与派兵攻击诸葛亮,现在你的机会来了。我命你带一支急行军追击诸葛亮,他现在已经弹尽粮绝,军队没有一点作战能力了。只要你能追上,就一定能立大功!”

“都督,末将认为,现在已经不是追击的最佳时机了。”张郃双手抱拳,向司马懿行了个礼,进言道,“兵法有云‘围城必阙,穷寇莫追’。诸葛亮在弹尽粮绝之际撤退,必然有相应的应对策略,人为了求生是能爆发很大的潜力的。况且,从这边入蜀的道路崎岖难行,蜀军对这些路已是轻车熟路,而我们则完全两眼一抹黑,孤军深入是相当不利的啊!”

“很难想象我当时实施稳步推进策略时,你还坚决要求激进地出击。”司马懿语气中带了点嘲讽,“当时我可是被人说成是‘畏蜀如虎’,怎么你现在胆子比我还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督,情况已经不一样了!我当时主张出击,是因为如果坚持固守会导致众兵将不满从而逐渐丧失团结性和战斗力,如果诸葛亮趁势追击就危险了。那些说您‘畏蜀如虎’的声音就是明证。”张郃据理力争道,“而现在诸葛亮已经退兵,我们完全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一场难以估计收益和代价的仗。”

“事实已经证明,我是对的!我只靠固守,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诸葛亮退了兵。”司马懿显得有点不耐烦了,但依然没回头看张郃一眼,“现在,我认为穷途末路的诸葛亮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了。你对我的判断还有什么问题吗?”

张郃长叹一声,抱拳道:“遵命。”作为一名军人,再不情愿也是必须得服从命令的。

张郃便带上急行军出发了,尽管他已经尽力加快步伐,但越往后山路越难走,他们走得也越慢。张郃不禁回忆起当年他在袁绍手下做事时的一些往事,当时他也是在苦劝无果后被迫执行他不愿意执行的任务。

就在张郃快要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时,他猛然惊醒了过来。他发现,现在他们一行人已经身处一个很深的山谷中。这里地势险峻,道路狭窄,极其适合设伏。

“这是哪里?”张郃紧张地询问一旁的士兵。

“报告张将军,这里是木门谷,以高低不平的地势特点著称。”士兵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郃愣了一秒钟,他在犹豫是快速通过还是及时撤军。

然而战况不会给他一点时间。随着一声梆子响,山谷的高处突然涌出了大批的蜀军士兵。他们有的拿着弓,有的拿着连弩,对着谷底就是一顿猛射。一时间箭如雨下。

“撤!快撤!”张郃大喊着,迅速掉转马头,朝着山谷入口的方向狂奔起来。他逃得心惊胆战,甚至没注意后面的人跟上没。

好不容易逃出了山谷,他转头一看,发现还跟着自己的士兵已经寥寥无几了。

这时,有一名士兵突然发现了什么,声音颤抖地提醒道:“张将军,您的膝盖……”

张郃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右膝已经中了一箭了。那箭锋利无比,刺透他的皮肉,已经深深地插入他的关节之中。

直到这时,张郃才开始感觉到钻心的疼痛。他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在士兵的一阵阵呼喊中陷入了昏迷。

而他这一昏,就再也没醒来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信度不高的阴谋论

对于历史上张郃的死亡,在历史爱好者中一直有一种猜测,就是张郃是被司马懿给故意坑死的。甚至还有阴谋论者认为,司马懿早就和诸葛亮串通好了,专门给诸葛亮送了张郃的人头。

这种猜测其实是不无道理的。在司马懿入仕初期,曹操就看出了他并不是池中之物,快死的那一段时间专门提醒曹丕要看着点司马懿,别让他干预太多的家事了。曹操看人的眼光总体而言是相当准确的,同时这也说明司马懿在年轻时城府不深,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一点自己的野心。可以说,夺权的准备司马懿早就在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顺利掌权,就必须除掉那些忠于曹魏的能人。曹氏宗族的那些人虽然是挡在自己夺权道路上的障碍,但绝大多数都是些靠关系上位的草包,对司马懿构成不了实质上的威胁。司马懿真正忌惮的,是那些像五子良将那样死忠于曹家的外姓能臣猛将,这些人是曹家最锋利的爪牙。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威望的老将都相继离开人世,司马懿凭借着他不可替代的才能逐渐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放眼望去,朝中几乎已经没有能与自己匹敌的人了。

但几乎不等于完全,最后的五子良将——张郃就是一个特例。作为一名从官渡之战后就一直追随曹魏势力的老将,张郃看似战绩平平,但他依靠自己多年在战场上的生存经验,掌握了用兵的部分精髓,在他从军生涯的后期更是成了令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的存在。

可以说,像张郃这样德高望重,资历丰富的将领,在魏国的军队中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而他在投奔曹魏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关键时刻识得大体,自然是司马懿掌权之路上一颗极其碍眼的绊脚石。司马懿有很大的动机除掉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同时,张郃光是活着,就对诸葛亮的北伐极为不利。他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活化石”,可以称得上是魏军的“定心丸”。

而且,尽管诸葛亮和司马懿打得热火朝天,却没有到不可开交的程度。双方甚至还保持着一定的书信往来。也就是说,二人完全可能秘密讨论些什么事。

这么一看,某些阴谋论也就完全说得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一阴谋论同样也有些漏洞。从职位上来看,司马懿作为都督是压了张郃一头,张郃自己又是个尽职尽责的好汉,一般不会做出抗命的事,司马懿或许也没必要非得害死他。而且身心健康的司马懿也已经熬死了那么多人了,再熬几年张郃多半也会走在他的前面。

张郃之死可能也纯粹只是司马懿的一个判断失误,但司马懿完全无视张郃这位老将的这么多警告,硬是逼着他自投罗网,多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一些裂痕。即使张郃不死,这矛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爆发。到时候即使张郃不反司马懿,也会成为他计划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没准儿担心夜长梦多的司马懿真的会熬不下去,采取些“极端手段”。

结语

尽管张郃之死究竟是不是司马懿故意为之,都已经无从考证了。只可惜张郃向来用兵灵活,最后却因执行一个错误的命令而死。埋头干好自己的事固然重要,但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调整更是成败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