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后有无续存, 是每一个活人多少都会思考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 正如《中国哲学发展史》所说:“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要落实到人生前应如何行动,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

对死后生命研究在当代也迈入了实证科学的研究范围,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此已经积累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生命轮回作为精神心理学范畴,是欧美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相关论文和著作相当多。一些研究人员断言, 所谓“ 死后的生命” (life after death)现大多已经得到了证实。

尽管现代科学一直回避, 各种宗教都将死后生命有无列为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基本上普遍承认它的存在,大多数宗教执人死有后世的观点。以一元神宗教为例, 这类宗教的死后去处往往比较单一, 或升入天堂享受永乐, 或堕入地狱永不得翻身, 或与某种所谓的宇宙最高神合一。中国民间最初的死后世界观念比较朴素,人们认为存在不死的灵魂, 再简单套用现实世界的生活模式外加相信存在命运主宰力而形成庞杂的鬼神信仰。佛教来世学说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可列为诸种文化之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药师信仰也提供了其中的一种选择—— 药师琉璃光净土。《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

佛告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 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 我于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然彼佛土纯一清净, 无诸欲染, 亦无女人及三恶趣苦恼之声, 以净琉璃而为其地, 城阙、宫殿及诸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 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彼国中有二菩萨, 一名‘ 日光遍照’, 二名‘ 月光遍照’, 于彼无量菩萨众中而为上首, 能持彼佛正法宝藏。是故, 曼殊室利, 若有净信男子女人, 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清净透明的无瑕琉璃净土, 对于平生造业而投生到三恶道者, 只因得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也都能很快积攒福德走上解脱之道, 这对世人来说, 是肯定有诱惑力的, 比如对投生地狱者而言:

若复有人,归依世尊受诸学处,而破坏戒威仪及坏正见, 诸有持戒正见不求多闻, 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 虽有多闻而怀憍慢, 由慢心故自是非他, 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 复令无量百千俱胝有情堕大险坑, 此诸有情堕于地狱傍生鬼趣。若曾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由彼如来本愿威力, 于地狱中忆佛名号, 从彼命尽还生人间, 正见精进, 意乐调善, 舍俗出家, 于佛法中, 受持学处, 无有毁犯, 正见多闻, 解甚深义, 离于憍慢, 不谤正法, 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 乃至菩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药师如来的愿力既然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效用, 其对生命的掌控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古代,无疑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相信药师如来的魅力, 就能满足生命的所求,经云:

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 遇众病苦瘦疟干消黄热等病, 或被厌魅蛊道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清净澡漱, 或食、或药、或无虫水, 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 若有所求, 至心念诵,皆得如意,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

药师净土是中国广为流传过的净土之一,历代皆有推崇者。古代较早的有《广弘明集》,该书卷二八有陈文帝亲笔所作的《药师斋忏文》, 赞叹药师净土的殊胜,近代有弘一法师赞叹并倡导药师净土。弘一法师当年答佛学书局的一封信为:

承前惠书, 谓今药师如来圣诞, 才疑别刊行专号撰文以为提倡, 近多忙碌未暇撰文, 谨拙见如下,以备参考焉。余自信佛法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 但亦当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讲此经时所最注意者三事:一若犯戒者, 闻药师名号已还得清净。二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 得闻药师名号。三现生种种厄难悉得消除。故亦劝诸缁素应读诵药师功德经, 并执持药师名号, 而于求生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之文, 未极详释,谓为别被一机也。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 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 至于求生何处, 宜任其自然, 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 而与本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 又东晋译本云, 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生前到死后,药师信仰提供了一个让心安顿的依靠,集中体现了佛教“了生脱死”的特点。药师佛所表现的智慧则是为人提供了生的希望, 这是佛教的菩萨所为:

具足经云: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二饶益,三安乐, 四哀愍, 五度脱, 上四皆同初句。六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 七出生死苦, 八发生净信, 九悉得调伏,十咸证涅槃。

菩萨是已经获得了智慧者, 药师佛的十二大本愿就是菩萨智慧的来源。在当代社会,人类不仅面对生、老、病、死等的困扰, 同时也正在被愈演愈烈的心理疾病大潮所侵袭,“ 予众生乐, 拔众生苦” 的慈悲理念更显出社会价值, 佛教在现代社会担当的最大责任就是保持佛教一贯的担当—— 解救众生。解救众生是取得最大的生,药师佛信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和依靠。药师佛信仰实践了佛教所说的“ 如人病差, 名为安乐, 安乐名涅槃”, 还原了“ 慈悲即真解脱, 解脱即大涅槃”的大乘佛教的真谛, 遥远的琉璃净土得以在我们现世生活的世间实现。药师佛信仰其中所展现的对生死的态度, 恰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取得的认识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灵隐寺,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