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如果说无知者无畏是一种孤勇,那么别有用心的抹黑则是道德的沦丧。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刻意制造话题和冲突来吸引眼球,从而获取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这些争议性言论,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客观事实支持,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夸大其词。
自诩为 “通讯观察专家”的项立刚,就是这样一位“科技网红”。
深陷“偏知”逻辑
在逻辑学中,正确的推理应该基于充分且全面的信息,通过合理的逻辑结构来得出结论。“偏知”逻辑则可以解读为,基于有限、片面的信息,或是个人偏见、固有观念所做出的逻辑推导或判断。无疑,这种推导或判断往往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举例来说,于某一专业领域,若有人仅凭有限的经验或知识便妄下结论,忽视该领域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以致得出谬误的判断,此即典型的“偏知”逻辑体现。
如果长期关注项立刚的公开言论,不难发现,他把“偏知”逻辑运用得淋漓尽致。他的攻讦言论涉猎广泛,涵盖科技、经济、社会多个领域,但凡能借势的话题、事件,他都会插上一脚,侃侃而谈。即使没有热度,他也会设法制造话题,或是挖掘边角料,以引起公众的关注。
近日,项立刚在参加业内某一算力大赛颁奖礼演讲后,又借“做早饭”的契机,高呼“人工智能不能听院士们忽悠”。
在大鸣大放的言论开头,项立刚就提出两点疑问,一是一线的领导为什么对他的演讲共鸣?二是院士是否真能看清大势,为产业布局提供有价值的方向?
第一个问题,见仁见智,与其说是疑问,不如说是以疑问开头的刻意引导。翻译过来便是,“自己的这次演讲效果非常好,获得了很多与会领导的好评,而大家都一致同意真的不能再听院士们忽悠了。” 想必,项立刚的对于“好评”的臆断大概有些偏颇了。从常理看,在多数情况下,与会领导对演讲嘉宾的赞赏更多是一种礼貌性的尊重,而不一定代表他们完全认同或采纳了嘉宾的所有观点。并且,项立刚在赛事现场的演讲主题或内容也绝非是“人工智能不能听院士们忽悠”。另外,从公开资料了解,大赛本身及主办方,不乏高频次、高权重的与院士互动。
第二个问题,更倾向于制造冲突和话题性,把“偏见”潜移默化渗透。众所周知,“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最高荣誉。院士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往往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当前各地正积极挖掘院士资源的潜力,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转化院士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汇聚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团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从而加速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然,两个设问是认知引导的“开胃菜”,对于制造的“人工智能不能听院士们忽悠”话题,项立刚又给出了自己的三点理解。归纳总结了下,一是阐述人工智能和算力布局,不是技术,而是产业、经济,院士只懂技术,不懂产业、经济;二是说院士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都听媒体炒作而得来的;三是说院士推动产业项目,是为了利益,把自己的工作和项目结合,拿经费。三点理解,更像是毫无逻辑的“炮轰”,部分言论已上升到人身攻击程度,项立刚不仅未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其观点,反而进一步把自己的“偏知”逻辑无限放大。
流量至上制造舆论陷阱
这已经不是项立刚第一次大放厥词了,此前还指名道姓的对几位院士发起人身攻击,冠以“无知”、“无能”、“无贡献”等标签。以关乎科技发展前路的理性探讨为引子噱头,展开一场场骂战..……
此前,项立刚认为33岁就斩获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斯奖的丘成桐院士,没有作出什么贡献,而且研究的内容不一定会对世界产生影响,回到中国就是为了获得荣誉与财富。评价“两弹一星”参与者何祚庥院士知识匮乏,不懂科技和产品,并“规劝”何老不要不懂装懂,毕竟他一生都在搞空的东西。还对中国工程院孙凝晖院士 “发展人工智能应当搞开放生态,不能只有封闭垄断”的观点嗤之以鼻,并表示中科院的人工智能水平还不如他,科学院、高校这些人都靠不住。
这些争议性或极端性的言论一出,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大量关注和转发,从而带来可观的流量和收益。流量的红利,也让项立刚的“偏知”逻辑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空间。除了“怒怼”院士以外,片面解读通信技术、行业动态,无端指责和抹黑当红企业家,也是项立刚常用的“吸睛”伎俩。
近期,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与新浪财经CEO邓庆旭进行了一次访谈对话,魏建军直言,中国电动汽车在核心技术方面并无优势,只有产业链处于领先地位。其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并没有核心优势,国产车在内燃机技术方面不如发达国家,在电动车领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全球领先。一番客观的言论,被项立刚掐头去尾,只拎出“中国电动车没什么核心技术,只是产业链领先”,进行放大;并对此定性,“我怀疑用这种心态做企业,绝不可能在电动车领域会有作为”,“贬低中国的电动车核心技术,唯一的目的,就是掩饰自己的无能”。
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内容生产模式往往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性,甚至可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或夸大事实。在流量至上的思维下,项立刚忽略了作为一名“专家”应有的客观公正和责任感,转而成为了一个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网红”, 制造了无数舆论陷阱。
如果说无知者无畏是一种因缺乏知识而产生的勇敢,那么项立刚的行为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恶意。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刻意制造争议,煽动情绪,以达到自己获取流量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严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