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消息,中欧电动车谈判处于关键阶段时,欧委会企图绕过中方参与谈判的合法代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与中国个别电动车企业进行“单独约谈”。显然,这种做法有失妥当。此消息一经传出,舆论一片哗然,民众“揪内鬼”的热情高涨。然而,事实上“内鬼”是谁,中国机电商会必然心中有数,无需网友去查找。机电商会将此事公开化,这一行为颇为不寻常。这既是对欧委会的一种警示,也是向那些参与“单独谈判企业”释放信号,表明你们私下的小动作尽在我们掌握之中,将其摆到台面上,也是借助舆论对你们施加一定压力。
在集体价格承诺谈判一事上,中方之所以不愿让步,目的在于保护并兼顾在欧洲市场份额较小的车企。于欧盟而言,若能与中国车企单独展开谈判,便更易于对中国车企施加更大压力。要是某个中国车企承受不住欧盟的压力而首先妥协,那么这将对其他车企产生示范效应。归根结底,欧盟是希望运用各个击破的策略。而统一行动、协调立场,不但对中国车企抵御来自欧盟方面的压力大有裨益,而且对中方获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达成更好的谈判结果也极为关键。
事实上,在电动车领域,中欧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空间。中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欧盟则在技术、标准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优势。倘若双方能够摒弃偏见、加强合作以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那会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然而,现实状况是,欧盟似乎尚未摆脱保护主义思维。其总是企图采用各种“小手段”打压竞争对手,而非正视中国企业的发展。这种做法不但对解决问题毫无助益,反而会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指出,反补贴调查与反倾销调查在提起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倾销调查需要受害方,也就是欧盟内部企业出面举证,而反补贴调查则无需如此,欧盟委员会能够直接提起。“此次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是,欧盟在政治上对中国进行明确的所谓‘三重定位’,在经济和产业技术方面提出对中国‘去风险’‘摆脱依赖’,并且其自身创新竞争能力相对处于衰落态势。”欧盟决定挑起电动汽车贸易摩擦,这一决定既受到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也源于其在电动车产业相对缺乏竞争优势,自身对产业竞争力信心不足且焦虑加剧等因素的推动。
中国的电动车企业已经拥有了可与欧洲汽车制造商一较高下的实力,中国政府也坚决支持这些企业并为其提供保障。重要的是,中国有自身的“反制手段”。欧盟的对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中国能够巧妙利用其中的分歧,针对那些“不友好”的国家实施精准打击,让其为错误决策付出代价。在面临欧洲方面压力的时候,中国必须始终保持警觉。毕竟,欧洲在全球汽车行业中仍然占据重要市场地位,并且在技术和品牌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若此贸易争端持续不止,其影响将不仅波及中欧双方的经济,亦会给全球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因素。中欧双方均需繁荣且开放的市场环境。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之举,终将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欧洲方面实应深入思考,与其深陷意识形态的泥沼而与中国僵持不下,莫如实事求是地考量中欧经贸合作的利弊得失。唯有借助平等对话与互利合作,中欧双方方可觅得解决问题之策,进而达成共赢。中欧贸易争端的走向,不但关乎中欧双方的利益,更会对全球经济格局的走向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