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具体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且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在临床上,通常会用血红蛋白(Hb)浓度来进行衡量,因为血红蛋白能够与氧相结合,负责将氧运输到全身各处,同时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在我国,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含量若小于 120g/L,成年女性小于 110g/L,便可以被称作贫血。
01怎么知道有没有贫血?
贫血在早期会呈现出一些症状,比如头晕眼花、呼吸费力、心慌心悸、食欲降低以及困倦多梦等,而其中最为常见且最为突出的体征就是面色苍白。长期处于贫血状态,还会对内分泌功能产生影响,像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腺等内分泌器官的功能都会受到波及,同时也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在临床实践中,依据血红蛋白(Hb)浓度的不同,可将贫血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这几种类型。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90g/L,但小于正常范围值。
-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处于 60 - 90g/L 之间。
-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在 30 - 60g/L 的范围。
- 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30g/L。
02导致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缺铁性贫血:这是最为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是由机体铁需要量增加、铁摄入量不足、铁丢失过多以及铁吸收不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产生原因是机体缺乏维生素 B12 或者(和)叶酸,使得血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与复制速度减慢,进而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影响。
-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的破坏速率加快,也就是红细胞寿命缩短,其破坏程度超过了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从而引发了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由多种病因所引发的一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同时外周血全血细胞数量减少。
- 继发性贫血:是因为受到了各种各样疾病的影响而产生的,比如风湿病、寄生虫病,或者是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问题等情况,其中也包括女性在怀孕时发生的贫血。
03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 判定贫血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比容(HCT)等指标来判定贫血的严重程度。
- 初步判断贫血类型:MCV(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MCH(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这三项参数,对于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具有重要价值。
- 当 MCV、MCH、MCHC 均正常时的贫血情况,常见于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病症。
- 若 MCV、MCH 均增高且 MCHC 正常的贫血情况,一般是由于叶酸、VB12 缺乏或吸收障碍所导致的。
- 对于 MCV、MCH 均降低且 MCHC 正常的贫血情况,通常与慢性炎症、尿毒症等因素有关。
- 而 MCV、MCH、MCHC 均降低的贫血情况,则多见于铁缺乏、VB6 缺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等病症。
-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它能够间接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其计数增高的情况常见于因红细胞破坏增多或生成不足等原因所导致的贫血,比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 外周血涂片镜检: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是否存在形态异常,同时也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及形态方面的改变进行观察,以此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贫血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