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绝美诗句。一首首诗词如黄河之水,从历史中流淌而来,生生不息。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携手沿黄省级党媒以及山东16市党媒发起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循着古诗词中的黄河意境,行走于现代黄河之畔,带您一起去感受“跨越时空”的黄河之美。

历史上写黄河的诗词很多,文天祥的《新济州》就是其中的一首。

借问新济州,徐郓兄弟国。

昔为大河南,今为大河北。

路上无行人,烟火渺萧瑟。

车辙分纵横,过者临歧泣。

——以上为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菏泽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荣海生介绍,1279年秋,文天祥到了济州。不过,此时他的身份是一个被元军押解的战俘。这首题为《新济州》的诗词,是文天祥有感于战争的残酷和黄河决口改道,造成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所作的。

济州是后周太祖郭威为方便剿匪在巨野驻军所设立的。1150年,黄河决口,洪水淹没了巨野,金人将济州由巨野迁往任城。此后,黄河持续决口,主河道夺淮入海。1269年,蒙古人认为“河久南移,不复为害”,将济州再迁回巨野。文天祥写的新济州,并不是新建济州城往北迁移了,而是黄河从北往南肆意滚动了上百里。

元代,有记载的黄河改道3次。明朝,黄河在鲁西南泛滥更频繁,主河道时有时无,洪水四处流淌。

万历时期,官员治黄采用“筑堤束水”的办法,人为地让黄河借道淮河入海,维系了200多年。

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多年后,山东巡抚丁宝桢召集民工修筑大堤,形成了今天稳固的黄河下游河道。

原来,黄河水,俗称一碗水半碗泥。大量不断沉淀的泥沙,使得河床慢慢高出地面,洪水冲出河道,四处奔流,造成田地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我们现在在黄河菏泽牡丹区李村段看到的黄河河床,比大堤外高出大约8米。近年来,通过人民治黄,组织加固堤坝,河道清淤,兴修水利扩容蓄水,组织巡查、预警、防控,组织滩区居民搬迁,建绿色生态走廊,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黄河,已经成为了一条安澜之河、幸福之河。李村镇推进“农文旅”融合,全力打造黄河滩区乡村振兴样板镇,成为菏泽市及周边地区居民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大众新闻 王兆锋 高广超 郭丽 牡丹融媒 赵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