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在心灵荒漠中徘徊、被视作无情感机器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拥抱知识与生活的瑰宝。
唯有踏上自己心之所向的道路,孩子方能迈出坚定的步伐。
——敖爸
身为父母,我们日夜所思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毫无疑问,答案往往围绕着孩子对学习的疏离与抗拒来转:
- “为何一触碰手机平板便精神焕发,而一提及课本便眼神涣散,或寻找各种借口逃避?”
- “明明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反复讲解后,孩子依旧茫然不解。”
- “每每信誓旦旦地立下学习誓言,却总是行动迟缓,课堂上心不在焉,作业一拖再拖,稍加催促便显得不耐烦。”
我们似乎难以回避这些问题,它们都如同沉重的负担,压在每位家长的心头。
很多家长为此焦虑不安,然而总有一些孩子似乎并无改变之意,对学习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更别提热爱学习了。
在物质充裕、关爱备至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理应无后顾之忧,专心向学,但为何总是事与愿违?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在孩子“厌学”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01 深入探寻并尊重孩子的独特兴趣与激情
在一场亲子交流活动中,某知名教育专家李老师与一位九岁的孩子小宇进行了对话。
小宇兴奋地告诉她,他已经预习了下周课堂上要讲到的科学实验内容。
李老师好奇地问:“小宇,你的课余时间似乎很充裕,是因为学业任务不重吗?”
小宇笑着摇头:“不是啊,我每天还要练习钢琴,周末还要去参加足球训练呢。”
李老师略显惊讶:“这么多活动,你能应付得过来吗?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参加的吗?”
“当然啦,”小宇得意地笑,“这些都是我喜欢的,我自己选择的。”
从孩子的笑容和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些活动的热爱和享受。
小宇的妈妈也在一旁微笑,她并没有强迫孩子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就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赏着。
这让我想起了国外一个名叫艾米的女孩。
因为对星空充满好奇,年仅八岁的她就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星星。
她的父母非常支持,不仅为她购买了专业的天文望远镜,还带她参加各种天文观测活动。
随着艾米对天文的兴趣日益浓厚,父母更是为她报名参加了天文夏令营,让她有机会与专业人士交流学习。
虽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充满挑战,但艾米始终坚持着。
几年以后,她不仅在天文竞赛中获奖,还受邀到天文馆进行演讲。
艾米的成就,当然离不开她的天赋和努力,但更得益于父母的无私支持和鼓励。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
“教育的基础在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才能,然后加以引导和培养。”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正兴趣和热爱所在。
少一些强加干涉,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自由翱翔。
02 赋予孩子成就自己的力量
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提到:
“人们最深层的渴望,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换言之,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能够成为真正的自己,发挥他们的潜能。
对于孩子,特别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压制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变得消极,甚至选择反抗。
如果孩子觉得“参加各种课外班,追求高分”只是父母的期望,那么他们可能会通过“懈怠学习,抵触课外班”来彰显自己的独立意志。
在家长眼中,孩子可能是在逃避学习,但实际上,孩子可能只是在反抗家长的过度干预。
如果家长对此一无所知,那么情况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学习压力增大→家长加强控制→孩子反感抵触→学习效果下降→家长进一步施压
这显然不是我们期望看到的结果。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在“追求个人成长”这一点上,家长和孩子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孩子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成长愿望。
然而,如果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孩子感受不到爱、认可和尊重,他们就可能通过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此,家长越是强硬地施加压力,孩子就越可能产生反抗心理。
只有当我们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重建亲子关系时,孩子才更可能听取我们的建议。
以著名足球运动员梅西为例,他从小就对足球充满了热情。
当梅西的父亲发现他的足球天赋后,并没有强加干涉,而是充分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自己决定是否要走职业足球这条路。
在梅西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他的父亲始终给予他坚定的支持和鼓励。
正是这种来自家庭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让梅西能够勇往直前,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足球事业中。
所以,作为家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赋予孩子成就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03 热爱探索的孩子,大都是赞出来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呢?
首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一场自我驱动的探险,而非父母强加于身的任务。
试想一下,倘若你在创作时,旁边有人不断指手画脚,稍有差池便唉声叹气,你的创作灵感和工作激情是否会受到压制?
孩子亦同此理,当学习被父母的过度“监管”所笼罩,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就随之凋零。
再者,深爱孩子,意味着要真正洞察他们的内心,让亲子之间流淌着和谐与理解。
孩子们天生就拥有探索未知的渴望,我们无需刻意培养,只需用爱与关注去滋养,这份渴望便会自然生长。
我们要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无论你的探索结果如何,无论你走向何方,我都将无条件地爱你、相信你、陪伴你。”
同时,我们要做到用心聆听孩子的每一个疑问,珍视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陪伴他们踏上每一次新的征程。
最后,作为父母,我们应以身作则,活出自己的精彩,用自身好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父母自身的行为,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教育。”
当我们专注于自我提升,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孩子便会从中汲取力量,去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孩子面对未知学习领域,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满怀热情地去探索、去实践。
我们是否会为他们的勇气与坚持感到自豪?
而这正是我们自身对生活的热爱与不懈追求,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语
或许,有些家长会疑惑,即便我如此做了,孩子仍旧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那又该怎么办?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言:
“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的知识积累,更广泛地说,它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探索与认知。将人生视为一场无休止的竞赛,其实是一种误解,它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品味生活的能力。”
孔子云:过犹不及。
任何事物都有其极限,教育亦是如此。若我们过于强求,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人生不是一条固定的跑道。
当一个孩子得到了充足的爱意、关怀与尊重时,他内心的力量便会自然流淌,从内而外散发出自信与光彩。
这样的孩子,又怎会不热爱学习,不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呢?
当孩子的心灵被爱意填满时,他们所展现出的将是愉悦、自信与坚定。
让我们引导孩子发现内心的热爱,让“我必须学”转变为“我想要学”。
让这份热爱成为他们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