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内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逐渐增多,尤其是电影《长津湖》热映之后,更唤醒了人们对这次立国之战的回忆。这次战争中,志愿军不但要面对装备优良的美军,还要面对恶劣天气的影响,多重不利因素没有阻挡志愿军取得胜利。当时作为志愿军的对手,美陆战一师侥幸逃脱,作为败军之将,陆战一师的指挥官奥利弗·史密斯结局如何呢?
01
东京总部严令,进军、进军!
史密斯一直是一个运气不错的人,官运也同样亨通,之所以加入军队后能平步青云,除了确实会打仗之外,更因为他特别会说话,譬如带陆战一师大撤退,他就脸不红心不跳地睁眼说瞎话,声称“陆战一师永远不会退缩,只是在朝另一个方向进攻”。貌似当年国军也是类似风格,胜利转进台湾,美军和国军有些方面简直一脉相承。
朝鲜战争爆发后,原本担任海军陆战队副司令和参谋长的史密斯,被指派为陆战1师师长率军参战。在麦克阿瑟的激进指挥下,陆战一师加速向北推进,他们的目标是从元山打到长津湖,进而占领北朝鲜。
不过,作为美军身处一线的指挥官,史密斯最开始并没有严格执行麦克阿瑟的命令,他认为长津湖地形复杂支离破碎,并且此时正值冬季,气候多变且严寒,根本无法发挥美军的机动化优势。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联合国军东京总部完全不能容忍一线将领随便抗命,连续下达数道严令后,史密斯胳膊拧不过大腿,不得不遵令出发。虽然率军出发了,但这终究不是史密斯本意,所以行动十分谨慎,名义上是防备我军进攻,实际上也存着阳奉阴违的心思。
进军过程中,史密斯还不忘给自己留后路,在进军沿线建兵站囤物资建立据点,抵达长津湖后又扩建机场,以保障军队物资供应不出问题。当然,此时的史密斯并不会想到,后边自己会率军进行“路程最长的退却”,这些小心谨慎的布置,也为逃出志愿军包围圈提供了巨大帮助。
02
志愿军攻势太猛,撤退、撤退!
史密斯把军队部署层面的问题全都考虑到了,也想到了长津湖严寒天气的影响,但他依然低估了百年不遇的极端低温,更没想到如此低温下,10万志愿军已经提前做好部署,就等着他自投罗网。
在陆战一师小心谨慎地前进时,志愿军以急行军的方式提前到达长津湖地区,悄无声息地摆开阵势,等着美军到来。双方在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相遇,志愿军提前占据优势地形,居高临下把美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前方部队已经交战,而后方的史密斯,依然命令士兵不要冒进,因为想通往战场只有一段狭窄的砂石路,根本无法展开机械化作战,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从军多年的史密斯还没傻到做这种事,哪怕贻误战机引得麦克阿瑟大发雷霆,他也无所谓了,这总比遭遇不可挽回的败局要好得多。
正是因为如此小心谨慎,史密斯在付出“北极熊团”被全歼的代价后,保住了大量有生力量。此时的史密斯,见识了解放的强大战斗力,心中已生退意。而解放军志愿军见美军不上钩,只能主动出击,但无论是武器装备,是后勤,都和美军存在着巨大差距,再加上美军巨大的机械化优势,志愿军追击异常艰难。
水门桥,是陆战一师撤退的必经之路,志愿军和美军都把目光汇聚于此,如果志愿军抢先一步炸了桥,就断了陆战一师的生路,如果美军提前一步过桥,就可以脱离志愿军追击。为了保障全军的行进速度,史密斯利用之前扩建的机场,提前运走了4000多名伤员。
为了留下陆战一师,志愿军曾先后三次冒死炸桥,前两次美军都用木头搭配钢制桥梁进行修复。等到第三次时,志愿军下付出巨大牺牲炸毁了大桥基座,觉着终于断了美军的退路,但史密斯对此早有准备,在第一次桥梁被炸时就申请了预制桥梁,就在大桥基座被炸时,这些预制桥梁也终于到达了战场。
美国当时强大的工业实力,完全超出了志愿军的想象,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桥梁竟然还能提前做好,展开就能架桥。志愿军和美军的战斗,简直就如两个时代的军队进行碰撞一样。有了这些预制桥梁,史密斯带着部队顺利逃跑,志愿军只能继续追击。
03
最会逃跑的将军,最终升至上将
据后来美军回忆,虽然撤退中有汽车可以乘坐,但经常跑不过靠两条路赶路的志愿军,他们总会跑到前边进行阻击。有一次,美军经过一个有埋伏的山头,但真正交战之后发现此次阻击不如以前猛烈,志愿军突然下降的战斗力让美军很疑惑。
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志愿军埋伏了一夜,因为极端低温很多人都被冻死了,但志愿军直到死亡,都始终保持着战斗姿态,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冰雕连。面对战斗意志如此顽强的敌人,美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
幸亏史密斯力挽狂澜,不断给士兵加油打气,甚至还说出了“我们不是在撤退,而是对不同方向发动攻击”。如果不是史密斯及时做思想工作,陆战一师最终难逃被歼灭的命运。12月15日,美军终于结束了“地狱之旅”、“最艰苦的撤退”。
当他们到达釜山时,史密斯被当作英雄一样看待,美军上下都认为,如果没有他,陆战一师将会被全歼,这必定会成为美军的奇耻大辱,也会严重影响战争的走向,而史密斯挽救了陆战一师,挽救了联合国军。
此战过后,麦克阿瑟因为过于傲慢和激进,被撤销了职务,而史密斯则被美国塑造成英雄,1951年回国后,很快就被提升为中将,至1955年退休时,他已经获得上将军衔。总的来说,在军事生涯的最后能快速晋升,完全得益于当年长津湖之战时跑得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