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场事故,我脚伤严重,一年多没法工作,公司理应赔偿。”“我们签的是《劳务合同》,怎么就认定成劳动关系了?”
最近,江岸区岸北法庭法官陈颢号的案头,多了一件“纠缠”了几年的工伤案。如何处理好这起纠纷,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陈颢号陷入沉思。
转机,让“娘家人”撑腰
两年前,老赵在工地不慎被梯子砸伤脚踝,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九级伤残。老赵行动受限没法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几次与公司协商赔偿问题,也未能达成一致。
矛盾愈演愈烈,双方经过劳动关系确认、工伤认定、劳动仲裁等程序,最终因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在法院立案。
陈颢号深知,在双方僵持、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判决并不能实质性解决问题,调解可能是“最优解”。
为此,陈颢号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工会刘大姐,刘大姐经验非富,是有名的“调解高手”,更是“法院+工会”安薪护企劳动争议调解室的特邀调解员。
去年,“法院+工会”安薪护企劳动争议调解室在区矛调中心挂牌,通过释放工会专业化优势,有效挖掘整合解纷资源。
“我们工会被称为劳动者的‘娘家人’,可以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再加上法官的专业指导,很多事儿都能解决。”刘大姐谈及自己从事的调解工作,成就感满满。
老赵的案子,随着刘大姐的加入,双方有了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的意愿。但谈之前,都想明确一个焦点——双方签订的合同性质究竟是什么。
陈颢号适时释法,告诉用工企业,根据老赵提供的证据材料,虽然双方签订的是《劳务合同》,但合同中明确了老赵应服从管理和指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等系列规章制度,合同名称并不影响对劳动关系的认定。
引伴,“法院+N”大“合唱”
问题核心明确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老赵的赔偿金应该是多少?如何让双方信服?
在岸北法庭设置的“示范裁判区”,老赵“找到了”答案。
这是岸北法庭创新搭建的一个“功能区”,墙上分门别类摆放了各类典型案例的判决,不少当事人在这里参考类案判决。在对比间,对法律有了直观的认知,心中也“有了底”。
通过“示范判决+调解”,在刘大姐的协助下,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老赵的纠纷终于调解了。
“像老赵这样的劳动争议案件并不少见,如何通过‘一案结带动一片解’,我们一直在思考。”为全面强化劳动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区法院“呼朋引伴”。
“如何优化调解流程、加强调解员队伍选训……”法院与工会持续推进着劳动争议案件诉调对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如何保护?渠道如何畅通?”法院、人力资源局、工会三方共聚合力,签署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备忘录》;“怎样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区司法局、企业联合会加入,与区法院签下合作机制。
一次次的探索,留下一个个深化多元解纷的脚印。
今年以来,“法院+N”多元解纷机制已辐射辖区200余家企业,498件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
思考,主动作为“防为先”
“老赵的纠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用工中存在的‘漏洞’。”
以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例,岸北法庭面向辖区企业,组织开展了“法治体检”20余场。活动中,与会企业和劳动者代表热情高涨。
“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如何区分?”“未休年休假工资的性质,是属于劳动报酬还是福利待遇?”在武汉天地总部经济集聚区,岸北法庭的法官对企业代表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江岸区辖区商业主体多,劳动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岸北法庭庭长说,“我们尝试在前端探索,通过帮助企业自查,规范用工,把纠纷解决在源头。”
对此,法庭的法官们“头脑风暴”了几次,终于设计出一张简明清晰的《用工体检自查表》。其中列明的20个“体检项目”涵盖了劳动用工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从劳动者招聘入职到劳动合同订立、履行、解除等各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一次“全身体检”。
截至今年10月,岸北法庭新收劳动争议案件较去年同期减少10.4%,劳动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初见成效。(姜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