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害怕生病,一张体检单,就能轻易勾起心里的焦虑和恐惧。
朋友却和我说,上周确诊十二指肠溃疡,身体受罪,心里却舒坦多了。
平日里总和老公吵架,因为娘家穷,被对方家里忽视,忍过也吵过,
结果对方只觉得自己没事找事。
这回病了,对方终于不反驳了,老老实实往医院送饭,家里的孩子也知道了离了妈妈生活质量下降,仿佛这个家一时间以自己为中心了。
我听了她的讲述,心疼之余,想起陈海贤老师的一个观点:
“疾病给隐忍的人勇气,去放下一些他们想放却放不下的东西;
给卑微的人权力,说他们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
给沉默的人扩音器,让他能够控诉自己所受的痛苦;
给隐身的人聚光灯,让他的痛苦能够被看见。”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发现,让我们恐惧的疾病,有时候可能是我们自己是“盼”来的。
“因为生病,我终于不用忍了”
前阵子播出的电视剧《烟火人家》,让观众看到了中年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局。
其中孟菀青的经历,最令人动容。
年轻的她,长得漂亮爱打扮,是许多男生心中的白月光。
可偏偏她爱上一个不算良配的男人。
男人自私软弱,不学无术,婚后整日游手好闲,完全不顾家。
本是小公主的孟菀青,婚后被迫成为撑起一个家的女强人。
有一回,他们的女儿因为误会进了派出所。
孟菀青心急如焚,老公电话却无人接听。
可笑的是,没空接电话的老公当时在跟其他女人跳舞。
孟菀青找来帮忙的异性好友,却被怀疑关系暧昧。
孟菀青在这段婚姻中,习惯了付出,一直在忍受老公倒打一耙的谴责。
直到,她得了乳腺癌。
走到了生命的死胡同,孟菀青终于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质量。
过往几十年的委屈和愤怒,萦绕在她的心头,
这一次,她鼓起勇气,对自私的丈夫提出离婚,开始真正为自己活一回。
我们常说,病都是“气”出来的。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受,明明很愤怒,却不敢表达,害怕破坏关系或者被人评判;
殊不知,这样的忍耐,很容易成为一颗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疾病,其实是个体长期无法表达情感时的一种“潜在情绪表达方式”。
就像长期默默承受痛苦的孟菀青,因为压抑,无法向外排解的愤怒,最终转化为对自己的攻击。
而在她的潜意识里,其实是盼望能有这样一场病,来促进自己的改变的。
因为疾病攸关“生死”,超越了所有日常里的琐碎:
“我都这样了,凭什么还要忍耐?”
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的潜意识“显化”,我们一定要时刻觉察内心的情绪动向。
有人让你感到不舒服,冒犯了你,别急着回应,也别逃避自己忍着委屈。
你可以先问问自己:
他/她让我感到愤怒、焦虑、沮丧吗?
他/她的什么行为,哪句话触发了我这种情绪?
与自我产生链接,向内寻找答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其次,要敢于拒绝,守住界限。
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尊重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评价还给别人;
尊重自己的需求,因为不断隐忍和退让,会让内心的痛苦与忿忿不平疯狂生长,最终成为一个满腹委屈,负能量爆棚的人。
“我都病了,谁也不能指责我”
曾经看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新闻。
出生在河北的吴桂英,15岁那年因为和哥哥争吵,被哥哥扇了一巴掌。
没成想这一次小小冲突后,吴桂英突发疾病,双腿无法行走,这一瘫痪就是20年。
20年间,吴桂英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父母去世后,哥哥姐姐又接下了这个担子,
尤其是三姐,专门把妹妹接到家里伺候。
直到有一天,外甥女提前放学回家,竟然在吴桂英房间里发现一个站着的人影。
对此,吴桂英表示一无所知,而小孩子言辞真切,到底是谁说了谎呢?
直到家里安装了监控器,才揭开让所有人心痛的真相:
吴桂英根本没病!家里无人的时候,她身姿矫健的样子看呆了家人。
医生也戳破了谎言,吴桂英除了长期卧床肌肉有些萎缩外,没有任何疾病。
但是吴桂英依旧不肯行走。
20年前,因为想要逃避劳动,害怕被指责,尝到“疾病”甜头的她,打着为家里省钱的旗号拒绝看病,心安理得接受关心,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心理医生说,吴桂英撒谎太久,已经连自己都骗过去了。在她潜意识里,自己就是一个瘫痪的病人。
想要她站起来,比起身体机能的恢复,更重要的,是要化解她的心病。
为了不干活而荒废20年时光,这样的行为的确荒诞。但是这种心路,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
小时候,为了不去上学,我们会渴望突然生一场小病;
工作后,为了业绩不断透支自己,似乎只有疾病才能让自己停下来;
多少女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心安理得地放下孩子,不起早,不做饭,不理会公婆的指责,甚至得到特别的关怀呢?
“盼来”的疾病,有时能帮我们免去自己的责任。
随着年纪增长,我们承担是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女儿、妈妈、妻子、儿媳、员工……
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人要么带着抗拒被迫面对,有些人则会因为畏难,通过“疾病”逃避现实。
这类疾病,往往是强烈的心理暗示导致一些躯体症状的强化。
譬如,有些人在出席重要场合之前,总会感觉肚子不舒服,想要上厕所。
有位来访者,因为辅导孩子让她倍感压力,每次孩子周末回家,她都会胸闷头晕,其实是潜意识里对困难的拒绝。
如果你感受到了身体的不适,可以去检索自己现实生活里的难题:
分析是哪些事情让你感到不安?为什么?
这样的困境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焦虑放大了事情的结果?
在感到压力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或渐进肌肉放松等技巧,去缓解身体的不适感。
接纳它,才能解决它。
警惕疾病成为我们延迟解决问题的“借口”。
“是不是只有我病了,你才能理解我”
除了表达愤怒和逃避责任,生病还有更常见的一种作用:为自己“呼救”。
来访者小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爸妈离婚后,她跟了妈妈。
因为懂事早,她很能共情妈妈的不容易。
所以从来不会忤逆妈妈,在外人面前一直是乖巧懂事的形象。
只是在人生大事上,她第一次生出叛逆心。
妈妈不喜欢她的男友,用尽手段让他们分了手,后来小芬患上了抑郁症。
她割过腕,吞过药,几次想要结束生命。
看着痛苦的女儿,小芬妈妈总算意识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次咨询中,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小芬在妈妈面前把内心的痛苦和委屈都宣泄出来。
在逃无可逃的地方,借着病的力量,这对母女终于不得不沟通了。
妈妈这才意识到,她的自以为是,深深地伤害了最亲的女儿。
抑郁,更像是替内敛隐忍的小芬,打开了一扇倾诉自己需求的门。
生病是身体上的表现,实际上它掩盖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冲突。
痛苦的小芬,既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意,又不愿伤害为自己操劳一生的母亲。
于是只能通过生病,“合理地”释放自己的愤怒,吸引母亲的关注和获取母亲的理解。
弗洛伊德曾提过两个概念,一个是通过使用防御机制来解除焦虑的“初级获益”。
另一个是“二级获益”。
指人在焦虑的压迫下,倒退回一个生病孩子的状态,来获得外界的支持、同情和安慰。
所以,抑郁的人并不是不愿意好起来,而是因为潜意识里有这样的困惑和矛盾感:
我很痛苦,但是除了生病,我还能用什么方式满足获得爱的需求?
回想我们生病的时刻,家人的照料,朋友的探望,让内心被需要,被看见的感觉达到巅峰。
这就是疾病背后的“好处”,也是对内心的一种“保护”。
疾病这种复杂而痛苦的体验,其实也是了解我们内心的一个出口。
但是亲爱的,疾病能够教会我们的东西,不是非得生病,我们才能学会。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压抑自己情绪的人,一定要学会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张德芬老师曾表示,“跟自己的身体联结,是真正爱自己的一个方式。”
身体是陪伴我们最久的伙伴,可是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适合吃什么类型的食物?每天做了多少运动?每天睡几个小时身体才能得到最大的休息?
和身体联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时刻觉察自己身体的状态。
比如此刻,你就可以闭上眼睛,
从头到脚,去觉察身体的每个部位,注意哪些肌肉比较紧绷,尝试放松。
然后,观察你现在的情绪,是愤怒、快乐,还是悲伤的?
你还可以学习舞动,抛掉头脑的规训,随着自己的本能自由舞动,引导你积累在潜意识深层的情绪流向表面,再释放。
在舞动里,你头脑中不受控的念头会暂时停下来,当你专注于身体的时候,躁动混乱的思绪会得到平静,身心自然地回归到当下,在长期练习下,就会获得被抱持的感觉。
安全感有了,身心会更自由。
祝福每一位朋友,都能健康顺遂地度过自己喜欢的一生。
参考资料:陈海贤《盼来的病》
*本文由不归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杨枪枪
副主编 | 花花
总编辑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