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剪纸艺术课程。
体育课程——满族冰嬉运动。
□本报记者 周姿杉
“能说、会说满语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得想办法把语言留下来,才能传下去。”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原所长赵阿平紧迫感满满地说。近年来,她带领师生深入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牡丹江等地的满族聚居区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大量第一手语料,进一步掌握黑龙江地区满族语言文化现状与演变历程,为今后的深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其发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满族人民现今多居住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黑龙江大学有40多年的满族文化研究基础,搜集了国内最完备的满语口语音频语料。自2010年起,在香港意得集团董事局主席高佩璇的资助与帮助下,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开始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合作,启动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如今已完成两期。
“基于田野调查资料,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料库建设与研究’。该项目是目前国内获批的唯一一项有关濒危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彰显了黑龙江大学在国内满学研究的重要地位。”赵阿平说。
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院长常山介绍,研究院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合作,从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满族文化的保护抢救、满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三个视角出发,推出《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文库》《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丛书》等20余部系列学术专著,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
在多方努力下,2020年,黑龙江省出台《满族文化研究与保护开发规划》,将满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计划列入黑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规划。满族语言文化数据库、中国满通古斯语言语料数据库等初步建设完成,为濒危满族语言文化与满文古籍文献的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保障。
2024年,“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课题组重点整理黑龙江省档案馆收藏的清代索伦达斡尔满文户籍档案与黑龙江少数民族朝贡档案,影印出版《清代黑龙江户口档案选编》(10册)。该《选编》的出版,为清代东北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原生文化样态、地方与中央联动机制等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与体育教学研究部、艺术学院合作,开设了与满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建立保护传承平台与机制。从2015年开始,体育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多门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课程。2017年,课题组与艺术学院合作,开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课程,成为高校构建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平台的一种尝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颇有收获,为将来更多项目引入高校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体育部、艺术学院等多方合作,推出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等课程,受到青年学生欢迎。
2014年,满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艳玲不断吸取其他绣种长处,改良针法,组建团队,开发出刺绣包、披肩、胸针等多样产品,在俄罗斯、日本、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或销售。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满族文化保护得到越来越多关注。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在满族及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东北地区满族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满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化进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