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出生于1891年8月11日,是山东省临清唐园人,他的父亲张树桂曾担任清末知县,家里也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他对儿子取名“自忠”,寓意着忠心报国、国之栋梁,期望儿子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在开明父亲的劝导下,张子中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在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里,他投笔从戎,立志从军报国。当时,当兵都是穷苦人家讨生活的无奈之举,出身小康之家的张自忠弃文从武是非常少见的。
1916年秋,26岁的张自忠年轻英俊、一表人才,他通过自己的老上级,在天津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冯玉祥是直系军阀的后起之秀,西北大汉身材魁梧,在西北部队里卓有威望。
张自忠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入伍当了见习军官,很快凭借自己出色的实力崭露头角,当上了排长,步入了正式军官行列,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此后一生的军事生涯践行了报效国家的人生情怀。
3年后,1919年初,张自忠因其优异表现被选拔入军官教导团进修军事知识,和其他走马观花的人不同,张自忠学习期间非常刻苦努力,谦虚谨慎、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冯玉祥慧眼识才,他看到了张自忠勤奋好学、大度沉稳的不凡气质,认定张自忠将来必成大器、威震一方,事实证明了冯玉祥的眼光,张自忠的刻苦用功、奋勇无畏的精神得到了同袍的认可。
俗话说得好,“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乱世治军必须采用强硬手段,方能打造一支百战百胜的无敌铁军。张自忠因其治军严谨被人称为“张扒皮”,但是他的严格不是体罚打骂,而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经常带头参加训练,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严宽相济,得到了士兵们的爱戴拥护。
张自忠治军还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关心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其他军阀完全不一样,骚扰百姓、克扣军饷等军阀恶习在他的部队里绝迹,严肃的军纪带来的是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张自忠治军有方、名重一时。
强军经武
1929年初,从军十余载,已经身居师长的张自忠迎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在军队的统治地位,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军队开展军事考核比赛,考核团长就是后来淮海战役国军负责人刘峙。
在考核过程中,张自忠率领的25师军事素质过硬,阵容整齐,面貌风气昂扬向上,在各个军阀部队里独树一帜,连蒋介石的黄埔嫡系部队都难以企及,考核结果自然是张自忠的25师荣获全国第一。
1930年,百万军队参战的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赢得最后的胜利,宋哲元成为西北军29军首脑,张自忠率领29军38师驻防山西,在此期间,张自忠积极训练军队,整军备武,防范日益露出爪牙的日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北三省全境,张学良率东北军退入关内,华北危急。1933年,日寇进犯热河,战线推进到华北,热河驻军汤玉麟部一触即溃,长城防线告急。
张自忠部奉命前往长城布放,然而,尽管29军所部3.4万人,人数对比日军占据优势,但是武器装备太差,重武器火力严重不足,面对优势火力的日军损失较大,连日作战伤亡较大。
张自忠经过前线考察,得出拼消耗实为下策的结论,他和29军赵登禹等将领合议之后认为,只有采取夜间突袭,近身肉搏的战术,才能最大程度杀伤敌人,降低不利的战场消耗。
西北军和蒋介石的黄埔嫡系部队不同,由于属于“杂牌军”序列,武器装备经费严重不足,导致部队火力处于严重劣势,只有发挥自身肉搏战的优势歼灭敌人,西北民风彪悍,人多尚武,西北军多习练大刀砍杀战术,肉搏战并不怵日日寇。
夜袭战术敲定,当夜29军敢死队战士冒夜前行至日军营地突袭,日寇夜间遭袭猝不及防,敌明我暗的有利形势下,29军战士勇猛杀敌,一夜歼敌数百,敌我伤亡1:1,取得了对日作战的有利成果。
夜袭后,面对日寇的疯狂反扑,张自忠镇定自若,积极组织有利的防御阵地,面对火力优势的日寇毫不退缩,取得了罗文裕大捷,歼灭日军约6000人,粉碎了日寇妄图进一步扩大在华战果的侵略野心,延迟了日寇全面侵华的时间。
长城抗战的胜利,震惊了日本朝野,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日寇一直蔑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步步紧逼的策略,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更是骄狂自大,是中国军队如无物,张自忠的抗战胜利,提升了全国抗战的信心,使得日寇有所收敛,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蒙冤受辱
侵略者的野心是无止境的,饿狼不会因为一次打击就收回自己狰狞的獠牙,日寇在经过四年的整军备战,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事变震惊中外,29军奋起抗战,和敌人浴血拼杀。
29军领导层低估了日寇发动战争的决心,对事态发展过于乐观,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寇,仓促应战,军队伤亡惨重,无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军队素质,对于日寇都处于全面下风,华北危急。
7月26日晚,日寇对于驻防北平的29军发出最后通牒,尽管29军随后发动凌厉的攻势,然而,终因实力相比悬殊,付出了沉重的伤亡后,29军撤退出了北平,只留下张自忠在北平与日寇周旋。
日军对张自忠比较敬仰,张自忠曾经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一些日军将领相熟,在他的斡旋下,日军占领北平后,并没有对普通民众过度骚扰,较好地保护了群众百姓的生命安全。
然而,北平未经抵抗就拱手相送给日寇,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相对于后来的南京大屠杀,北平的百姓命运已经很好了,这里面自然是有张自忠的功劳,但是时人还是称呼张自忠为“国贼汉奸”。
8月5日,日寇逼迫张自忠投靠伪政权“通电自立”,张自忠通过德国人的帮助,秘密逃离了北平城,回到了南京,这个时候,全国报纸对他通篇痛骂,举国上下斥其为卖国求荣。
南京政府甚至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审判,最后,还是老领导宋哲元等人力保,方能全身而退。日寇方面,为了挑拨离间张自忠和南京政府的关系,也在不遗余力的制造“张自忠卖国”的舆论,对外宣传“只打冯治安,不打张自忠”,大力宣扬皇军和张自忠的友好合作关系,让世人误认为张自忠“是因为在北平混不下去,当不了汉奸才南返”。
屈辱的世人看法,让张自忠不堪其苦,作为一名满怀经国壮志的军人,被世人误解让他锥心痛苦,幸好在冯玉祥等老领导的鼓励下,张自忠再次重振旗鼓,披挂上阵,率领军队加入第五战区,抵抗日寇的疯狂进攻。
抗日救国
1938年2月,徐州会战爆发,徐州是中国南北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日军占据徐州,就可以利用铁路运兵南下,将华东、华中战场连成一片,威胁西南重庆陪都安全。
张自忠率领59军参加徐州会战,在淮河防线对日寇取得了胜利,成功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在临沂会战中,张自忠所部驰援的第3军团是庞炳勋的部队,在军阀混战时期,两个人曾经是死对头。
庞炳勋在军阀时期,是出了名的滑头,以保护自身实力出名,而在抗日战场上,张自忠主动摒弃前嫌,与曾经的死敌握手言和,双方为了抗日民族大业走在一起,同仇敌忾抗击凶恶的日寇。
第五战区临沂战场,中国军队主力大多是“杂牌军”,武器装备相比优势日寇相差悬殊,中国将领们经过研究决定,不能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要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才能弥补火力的巨大差距,达到最大的战场成果。
3月14日,张自忠率领59军全军将士,突袭日寇侧翼,日寇在沂水一线疏于防范,被59军突破防线,双方在刘家湖附近展开惨烈厮杀,日寇疯狂反扑给59军造成了巨大伤亡,3天时间全军就伤亡6000余人,很多基层连队不得不重复整合作战。
第五战区司令部为了保存实力,向张自忠建议撤下59军休整,然而,军队换防肯定需要时间,这就给当面日寇以喘息之机,战友的牺牲就会白白浪费,张自忠复电59军全军要浴血到底,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的时候,胜利是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17日夜间,59军和庞炳勋第3军团相配合,对日寇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展开合围攻击,日寇第11联队第3大队遭到重创,日军兵站被占,防线被迫后退至汤头、莒县。
数天的惨烈战斗,日寇伤亡2000余人,和第10师团会师的计划化为泡影,张自忠和庞炳勋在民族大义前尽释前嫌、化敌为友,两军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防卫中国的坚强长城,为后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临沂战场的胜利,使得张自忠抗日名将的威名远播,成为全国人民崇敬的优秀将领,面对他建立的军功,重庆的国民政府为他正名,大力宣传张自忠抗日爱国、浴血杀敌的先进事迹。
徐州会战终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以国军失败告终,张自忠率领59军主动担负后卫任务,不顾自身的安危,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主动吸引日军主力,得到了国军将领们的一致认可。
在后来的武汉会战期间,面对优势日军的毒气进攻,张自忠率部死守潢川不退,59军仅配备少量的防毒面具,面对日军的毒气毫无防备之力,大量的士兵被毒气昏迷甚至毒死,尽管如此,张自忠部依然以伤亡4000余人为代价,歼灭了日军第10师团3000余人的战绩,连日军都不得不承认对面中国军队抵抗的勇敢顽强。
以命相搏的惨烈战场,身为一名将领,张自忠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每次出征前,他都会准备好遗书,以防不测,古有抬棺出战,现有遗书出征,张自忠每次都主动请缨,前往最危险的第一线,随时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铁骨铮铮
张自忠率部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优异战绩,洗刷了他在北平和谈中受到的冤屈职责,在1938年10月,他升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在更大的层面上发挥了自己抗日报国的志向。
1939年,为了缓解日寇对陪都重庆的进攻,振奋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国军发动了冬季攻势,张自忠以总司令之尊身先士卒,率领所部向日军第3,第6,第13师团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取得了较好的战果,尤其是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歼灭日军3万余人,让日酋冈村宁次震惊不已。
这其中,张自忠的右翼兵团歼敌人数就达到1万多人,战绩辉煌,全军瞩目,让蒋介石难受的是,第五战区都是非嫡系的“杂牌军”,而他自己的黄埔嫡系部队却是一触即溃,以中央军为主的第三战区败绩累累,简直是丢人现眼。
张自忠所部武器装备远低于黄埔系中央军,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战绩?除了平时刻苦训练,全军上下一心,抗日救国,悍不畏死之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阵线大义,以民为重是重要原因,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爱戴,才能在战场上战胜疯狂凶狠的敌人。
当时,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新四军活跃在淮河以南抗日前线,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想去新四军驻地采访,却不被批准,当张自忠听明史沫特莱的秘书来意,当即挥笔同意他们前往新四军驻地采访。
张自忠将军说过,不管是哪个党,只要真心支持抗战就是中国好男儿,就必须得到帮助承认,大敌当前,必须放下争端一致对外,才能最终战胜残暴的敌人,赢得保卫国家的最后胜利。
在抗日战场上,有着德械装备的黄埔系中央军屡吃败仗,一方面是日寇确实实力强大,难以匹敌,一方面也是军队内部争相保存实力家底,不敢与日军死磕硬碰,后方政府也是腐化不堪,甚至出现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可怕局面,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猜忌掣肘不断,从武器装备到药品日用上缩减供应,从而导致日寇毫无顾忌的向国军正面战场疯狂进攻。
壮烈殉国
对于张自忠经常亲临战场一线,老长官李宗仁经常提醒他,身为集团军总司令,一身安危系于天下,亲临前线鼓舞士气是好的,但是一旦主帅有难,会危及全军,要慎之又慎才好。
对于李宗仁的劝说,张自忠自然明白老长官的拳拳关心之意,然而,国军的一败再败,不就是因为太多的长腿将军么?在敌我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除了将军率军死战之外,还能靠什么?
1940年5月,此时的中国抗战进入到了最为艰苦的时刻,德国的顾问早已撤走,苏联的援助杯水车薪,为了打通前往重庆的进军路线,力争兵临重庆,达到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的目的,日军集结重兵,发动了枣宜会战。
枣宜会战主战场在湖北第五战区,为了啃下第五战区这块“硬骨头”,日军第11军纠集15万精锐部队兵分三路,向汉水东岸第五战区总部合围猛攻,驻守枣阳的汤恩伯发挥了长腿将军的一贯风范,面对来袭的日军,一枪不放掉头就跑,直接把重镇枣阳丢给了疯狂进攻的日军,5月3日,日军攻下长寿店,使得国军主力38师在田家集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战局危急,张自忠临危受命,此时汉水东岸的战局已经急剧恶化,前沿阵地不断丢失,国军各部各自为战、混乱不堪,侧翼第11集团军也相继撤离,如果就此下去,第五战区不但战线全面崩溃,甚至有被日军分割消灭、全军覆没的危险,
此时,张自忠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亲自带兵前往汉水东岸指挥战斗。
总司令亲赴一线战场,这个风险太大,包括苏联顾问在内的所有人都劝他慎重,然而,张自忠说:“军人抗战报国,就在此时此地,大丈夫何惜此身!”5月8日清晨,张自忠即率领所部第55军74师两个团渡过襄河,急行军30里,来到河东岸前沿阵地,在一处破草屋中设置指挥部。
由于国军各部处于混乱状态,张自忠的指挥部日夜用无线电和各部联络,重新建立指挥通讯系统,在张自忠的统一安排下,汉水东岸的国军战局逐渐稳定,战场态势的好转,也引来了日寇的关注。
日军通过通讯侦察手段,找到了张自忠指挥部所在地,日军立即明白,这个指挥部是条“大鱼”,随即派出3个师团的重兵,包围进攻张自忠的指挥部,妄图一举围歼。
5月14日,张自忠率领74师和警卫团突破日军的包围圈,在方家集与日军39师团6000余人展开惨烈的遭遇战,负责支援的440团和444团遭到日军阻击,伤亡惨重,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张自忠部队1000余人勉强突出重围。
5月15日,张自忠率部杀到南瓜店,此时还有撤退的机会,部下都劝张自忠尽快突围,然而,张自忠断然拒绝,高呼:“大丈夫尽忠报国,就在此刻!”直至16日下午,张自忠所部74师伤亡殆尽,身边仅剩下100余人,在杏仁山顽强抵抗。
此时日军炮火猛烈,弹如雨下,张自忠胳膊和右腿被炸断,血染征袍,他手持冲锋枪,面无惧色冲向日军,向密集的敌人射出愤怒的子弹,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他手里的枪无力的丢在了地上,几把雪亮的刺刀也刺进了他的身体,张自忠高大的身躯仰面倒下,二目圆睁,怒视着灰蒙蒙的天空,一代名将就此为国捐躯,74师全军覆没。
用刺刀刺死张自忠的日寇名叫藤冈,他感觉这个中国军人不是凡人,他在张自忠的口袋里找到了刻有名字的钢笔,大吃一惊,原来他刺死的是中国军队总司令,他马上将情况上报,最后与张自忠相熟的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出面确认,此阵亡的中国军人正是中国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
张自忠的军魂悲歌赢得了敌人的尊敬,日军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将张自忠遗体清洗裹好,用上好的棺木盛放,日军向灵柩脱帽致敬,以军礼恭送张自忠灵柩下葬,表达了对一名优秀军人的最高敬意。
星夜降临,战场上细雨蒙蒙,却怎么也冲不散遍地的血腥,38师官兵得知总司令阵亡嚎啕大哭,师长黄维刚亲率敢死队夜袭日军营地,拼死抢回张自忠遗体,一代将星终能魂归故里。
张自忠灵柩运回宜昌,当地十万百姓臂缠黑纱,送别将军最后一程,日军飞机三次飞抵宜昌,未投一弹而返,自水路运抵重庆,长江两岸百姓跪满沿途一路,供奉香火绵延不绝。
张自忠灵柩抵达重庆,蒋介石亲自抬棺扶灵,护送至公祭台前,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追授张自忠二级上将,是抗日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最高军阶将领,张公大义,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