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宋朝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存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君臣关系融洽,皇帝不滥杀大臣。
整个宋朝,只杀了两位高官,一个是抗金英雄岳飞,一个是金人扶植的伪皇帝张邦昌。
宋朝的大臣如果犯错,最多是贬职流放,轻易不会要人命。宋朝大臣还可以在上朝的时候为难皇帝,给皇帝添堵,让他想发作却不敢发作。
这事要是发生在清朝,简直不可思议。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切跟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赵匡胤是个比较仁慈的皇帝,即位之后没有滥杀功臣,而是和和气气,杯酒释兵权。他临终还留下这样的遗言:不许未来继任的皇帝们滥杀言官和大臣。——“(太上皇)又语臣曰:‘归可奏上,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宋史》卷379《曹勋传》)
不得不说,赵匡胤是古代皇帝中最宅心仁厚的一位,比朱元璋、朱棣觉悟高,比康熙和乾隆境界也强的多。
鲜为人知的是,在宋朝开国时期,赵匡胤也曾经杀过一个名叫张琼的大臣。既然赵匡胤那么仁慈,为何要杀张琼?
北宋建立之前,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开国之初,北宋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可以说是群敌环伺。
当时的北宋,西南有后蜀,南方有南唐、吴越和南汉,北方有强大的北汉和契丹。他们时刻都在盯着北宋,影响着大宋政权的稳定,稍有不慎,胜利成果就会葬送。
赵匡胤是马上皇帝,他明白江山得来属于机缘巧合,殊为不易,必须小心谨慎,跟大臣精诚团结,才能巩固政权,扩大战果,一统江山。
因此,他对那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很是看重,没有过河拆桥,更没有兔死狗烹。
这既是赵匡胤宅心仁厚,也是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决定的。
建国之后,赵匡胤不但没有像汉高祖和明太祖那样杀掉功臣,而且还给他们高官厚禄,与很多大臣结为亲家。
那么赵匡胤为何单单要跟张琼过不去,此人到底做了什么出格的事,为宋太祖所不容?
很多人提起宋朝开国功臣,首先想到的便是赵普、石守信、高怀德、曹彬、王彦升和潘美等。
张琼是大名馆陶(今河北省)人,关于他的出生年月,史书上没有记载。可以知道的是,张琼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从军的,还是能力不错的战将。虎父无犬子,继承了父辈优秀基因的张琼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骑射功夫非常了得。15岁的时候,就能和父亲在操场上杀上几个回合,让周围的人暗暗称奇,赞不绝口。
起初,张琼并不是在赵匡胤手下,而是在后周皇帝柴荣的军队任职。
原因很简单,柴荣是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距离张琼的老家馆陶只有一百多里路,也算是老乡。因此,张琼最初是跟着柴荣打仗,不过总体来说表现平平。
而赵匡胤在后周开国皇帝郭威起兵的时候,就已经在其军中任职。(其实赵匡胤是河北涿县人,距离馆陶也不算太远。)
因此,张琼后来到了赵匡胤的帐中,开始崭露头角。
前面说过,当时的中国群雄并起,谁也不服谁,战争相当频繁,每天都在厮杀。作为一名战将,可以说马不停蹄, 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这也给了张琼表现的舞台,得以建功立业。
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张琼大显身手,舍生忘死,让赵匡胤受益匪浅。
有一次,赵匡胤跟着老大周世宗柴荣南征,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南方沟渠遍布,水网纵横,作为旱鸭子的北方兵不服水土也不善水战,陷入被动。
这一天,赵匡胤带着几十名亲信乘船出去侦察,船老大不知道是不熟悉路况,还是故意使然,船儿驶入死敌,无路可走。
不一会,南唐的战船纷纷围拢过来,敌方士兵手持弓弩,对准赵匡胤,大喊“缴枪不杀”,形势万分危急。身边人一看慌了手脚,纷纷往后退,不知所措。
这时候,身后一员大将出现,他大吼一声:“主公莫慌,末将来对对他们!”
这名战将不是别人,正是张琼。赵匡胤大喜,立即闪身让张琼迎战。张琼从容不迫,张弓搭箭,对准对面穿上的敌兵,连发十数箭,箭无虚发。一时间,惨叫声一片,包括指挥官在内的敌人纷纷倒地,对方阵脚大乱。
此时不跑还待何时?赵匡胤拿剑逼着向导,摇船逃出生天。他们刚刚离开,更多的敌船就赶到了。见此情形,赵匡胤惊出一身冷汗,今天如果不是张琼,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赵匡胤带兵攻城,对方假装说要投降。当赵匡胤策马上前的时候,城上却万箭齐发。
危急时刻,又是张琼挺身而出,用身体挡住了箭雨。虽然张琼穿着甲胄,但是城上弓弩射出的箭矢不但射程远,而且初速度很高,穿透力很强。因此,张琼还是身中数箭,血流如注,可以说与死神擦肩而过。
反观赵匡胤,因为有了张琼的保护,他安然无恙。
一将功成万骨枯,正是有了张琼等战将的出生入死,才有了赵匡胤的大宋江山。登上皇位之后,他也面临每个开国皇帝都会遇到的难题:该如何处置为自己戎马半生的这帮老兄弟?
其实很简单,前有车,后有辙,汉高祖刘邦已经为后人做出榜样,那就是构陷功臣,鸡蛋里挑骨头,找到他们谋反或者是贪污的罪名,把他们一网打尽,斩尽杀绝。
赵匡胤没有那么绝情,他忘不了是大家选择了“黄袍加身”,让自己坐上龙椅的。
很快,历史上感人的一幕在宫廷发生了。赵匡胤举行一场宴会,讲了前朝君臣相互猜疑,大将身败名裂的往事。同时,他也回顾了陈桥兵变的过程。
然后他突然抛出了一个严峻的哲学话题: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手下也把龙袍披在你们任何一位的身上,你们又该如何是好?
功臣都是人精,立刻听出了皇上话中的含义。于是大家纷纷表态,我们要交出兵权,让皇上高枕无忧,我们也可以得到善终。
结果,石守信、潘美等大臣都退出军界,被封侯拜官,享受优厚待遇,在家颐养天年。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传为佳话。
可是同是功臣,张琼为何没有能善终呢?或者说,赵匡胤如此仁厚,放过了大家,为何唯独要给救命恩人过不去呢?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张琼像张飞一样性格暴躁,做事不经过大脑;二是像晚年关羽那样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张飞性格暴躁,年轻时鞭打督邮,闯下大祸。到了知天命之年,这毛病也没有改,对部下动辄拳打脚踢,甚至鞭打杖责,结果被部下杀掉。
关羽也是吃了狂妄的亏,孙权派人向关羽提亲,希望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这本来是搞好两国关系,建立吴蜀联盟的绝佳机会,然而关羽却说了句杀人诛心的话:“虎女不嫁犬子”,骂人家一国之主是个狗东西,这让孙权彻底放弃幻想,让关羽惹上了杀身之祸。
张琼也是如此,他战功卓著,赵匡胤本来是对他宠爱有加。打下江山之后,赵匡胤让他统帅禁军,保护皇帝安全。
赵匡胤就是统帅禁军造反的,这个职务十分敏感,也很重要,足见皇上对张琼的信任。然而,张琼脾气暴躁,冲锋陷阵还行,治军就差远了。他对部下非打即骂,工作方法简单,惹得军营怨声一片。
赵匡胤一看这样不行,不久之后,将其调到外地,担任刺史、防御史。
在担任禁军首领期间,他又连续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史珪,一个是石汉卿。这二人都是赵匡胤当禁军统帅时的心腹,宋朝建立之后,二人备受重用,担任“纪检委”负责人,专门举报官员违纪之事。
他们的工作性质意味着他们能决定一个人荣辱,甚至生死。石汉卿、史珪倚仗自己是赵匡胤的亲信,平时也很霸道。张琼仗着自己与赵匡胤是生死之交,不把二人放在眼里,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人家,公开喊他们"巫媪"。
"巫媪"是啥意思呢,就是你们整天说闲话,搬弄是非,不是爷们,跟巫婆一样。
史珪、石汉卿听了怒气冲天,他们指着张琼说:“你小子别神气,咱们不扳倒你,誓不为人!”史珪、石汉卿说到做到,不久便收集到了张琼的四大"罪行"。
一是张琼私自乘坐官家的车马。二是他擅自接纳一个叫李筠的反叛将领。三是私自养了100名武林高手,可以以一当百。四是私下里说太祖的坏话,比如“要不是我救他,太祖能当皇上?”
这四条罪,犯任何一条,都足够杀头了。赵匡胤看到这些黑材料之后,的确也被气坏了,下令将张琼逮捕,亲自审问。
大概是认为自己坦坦荡荡,没有罪过,到了太祖跟前,张琼也十分托大,不跪拜,就那么直挺挺站着。
这让太祖鼻子都快气歪了,他本人就是发动兵变上位的,十分忌惮这种想要拔份儿的出头鸟,因此,他也没有经过深入调查,于乾德元年(965年),说出了决定张琼命运的两个字:“处死!”
张琼被处死之后,宋太祖很快就后悔了,他听查办的官员回来报告说张琼没有个人财产,人家是两袖清风,偌大的府苑,只有奴仆三人。
这时候,太祖的肠子都悔青了,他追悔莫及,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为了弥补亏欠,他下旨命优恤其家属,还让其兄张进晋升为龙捷副指挥使。
无论太祖怎么搞心态补偿,人死终究不能复生。正因如此,赵匡胤临终才立下遗嘱,交代子孙当皇帝之后,不能随便杀言官和其他官员。
人头一落地,不能安回去,后悔也不好使,只要咱不杀人,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日后就有纠错时间和空间。
所以你看北宋很多大臣如苏轼、欧阳修等人犯错之后最多是流放,而且之后还能回到朝中,继续做官。这在明清两朝,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宋太祖杀张琼毫无疑问是有错的,但跟朱元璋杀功臣有本质不同。赵匡胤是偏听偏信,无心之错,后者则是蓄意构陷,欲加之罪。
试想一下,如果张琼遇到朱元璋,家属能幸免吗?哥哥张进日后还能当官吗?不被株连就属于烧了高香了!
参考史料:《宋史》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第十八《宋史·史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