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三国时期,蜀有五虎上将,魏有五子良将。这些名将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世人对他们的品德却褒贬不一。在这之中,曹魏势力的名将于禁可以算得上是争议最大的一个了。

无法抵抗的天威

公元219年,樊城北部,曹魏大将于禁望着天空中连绵不尽的秋雨,心情格外烦闷。他有点后悔,心想一开始就应该把樊城秋天的天气因素考虑进去的。这场雨着实对他一开始制定好的行动方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于禁没想到的是,这场雨有着远超他所预料的破坏力。

一阵轰隆声打断了于禁的思考。这阵响声很怪,并不像空中的雷声,更像是水流撞击着什么东西的声音。

“于将军,要不派人登高看一下?”一名部将有点担心地问,“刚刚那阵响声如果不是雷声的话,很有可能是什么人为的响动。如果我们最好还是留神着点关羽军队的动向。”

于禁同意了,派了一名视力好的侦察兵登高远眺。不一会儿,那名侦察兵就慌慌张张地下来了。

“怎么回事?是关羽攻过来了吗?”于禁着急地问。

“不……不是关羽,是……是洪水!”侦察兵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汉水涨水,已经决堤向这边奔涌过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人在听到这一消息后都大惊失色。比起人类组成的军队,不长眼的洪水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预测些,而且威胁的覆盖面积也比敌军大得多。

于禁拿来地势图,立即找到一条通向附近高地的道路,然后带兵向山上冲去。同时,还牵来一匹好马,让传令兵骑上马向在不远处驻扎的庞德报信。

尽管山路并不难走,但于禁的大军可没办法挤在一个山头上。只见众人推推嚷搡,互不相让,刚到的想把已经站好的给挤下去。于禁治军最引以为豪的秩序早已荡然无存。

就在一片混乱之际,滔滔的江水已经涌了过来,将还没来得及上山的将士全都裹入水中。

于禁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无视水中的哀嚎声,转头望向另一座山头上。

那座山离得倒也不算远,于禁可以清晰地看见庞德已经带了一部分人逃到了山头上。

于禁试图靠喊话传达信息,但水声实在太大,什么都听不清,两边只能靠手势互通。

“船!是战船!”人群中突然传出一声惊呼,把水声都盖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禁朝着众人张望的方向一看,看到了一幅令人窒息的景象:数十艘战船排着整齐的队列向着他们所在的山头逼近。那些船上分明打着关羽的旗号!

于禁看得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以现在他们的处境,想和装备齐全的敌军硬碰硬简直是天方夜谭。

“于将军,我们该怎么办?”一旁的部将声音发颤地问道。

对于现在这种情况,拥有十几年作战经验的于禁也只能想到一种解决方案了。

就在于禁准备宣布他的解决方案时,不经意间突然瞥见了一旁山头上的庞德。只见他似乎与一旁的两名部将起了争执,双方越吵越凶,最后庞德在冲动中拔出佩刀斩杀了那两名部将。

于禁定睛一看,发现有一名将领竟然不是他的部将,而是和他平级的董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怎么在这种关头杀自己人?难不成他想……”就在于禁还在惊讶时,发现庞德和其他的将士抬起了在上山时抢救的小船,准备乘船撤离。

于禁差不多明白了那座山头上发生了什么。那两名将领大概是和自己“英雄所见略同”,但庞德显然不认同他们的想法。

于禁看了一眼自己这边的情况,小船他们也抢救上来了一些,但上山的船远没人多。乘船逃跑不仅风险大,没准还有可能引发内讧。

于禁长叹一声,说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为了众将士的性命,我于禁甘愿折辱向关羽投降。”

这也确实是其他人所希望的结果了。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绝大多数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

就在于禁等人举起降旗时,他们看见离关羽水军更近的山头上,庞德已经带人坐上小舟,在浪涛里奋勇前行了。然而,他这一叶扁舟怎么可能是滔滔洪水的对手,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的小舟最后还是被摧毁了,落水的庞德很快就被赶来的关羽水军打捞上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禁等人登船方式比庞德要“体面”得多,但于禁却感到更加没面子。当他被押到关羽大营,看着庞德大骂关羽最终被杀的场景,更是感到无地自容。

然而,无论如何,生不如死总比真死了强吧。

“初心不改”的老将

对于于禁这种“晚节不保”的做法,很多人都感到很遗憾。有的人也觉得很疑惑,毕竟于禁在跟随曹操时不仅战功卓著,而且铁面无私,治军有方。即使敌人是自己的老朋友,他在抓获后该依军法还是以军法,一点情面也不讲。按道理说,这样公私分明的老兵应该是一个忠义之士才对,为什么临危反倒不如才加入曹军没多久的庞德呢?

实际上,从于禁过往的事迹来看,他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并没有违反他的一贯原则,那就是绝对的实用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禁自从军以来带兵风格就一直是出奇的冷静,在任何情况下都以战胜敌人或尽可能让有生力量存活为作战首要目标。当年曹操新收了一批青州兵,因为这些人有较强的战斗力,曹操对他们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他们在打完仗后到处抢劫都被纵容包庇了。曹操这么做是作为一名政治家考虑到要笼络人心的结果,但于禁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深知军纪不严的危害,于是依法派兵讨伐这些兵痞子。他的这种“不会看脸色”的态度令青州兵们怀恨在心,有的离曹操比较近的就说了不少他的坏话。

对于关于自己的风言风语,于禁丝毫不在意。他认为谣言止于智者,而他也非常信任与自己相处多年的顶头上司。正如他所料,曹操对于军中的情况在经过实地调查后很快就明辨了是非,称赞了于禁的做法。可以说,于禁算得上是军中的定心丸,只要有他在,曹军的士兵们就能感受到军法的公平威严,不会乱起来。

而具体到这一次战役,我们不难发现,于禁也是同样选择了最符合军中大多数人利益的处理方式。毕竟在大自然威力的加持下,他们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敌方主将关羽是个敬重武人,极有原则的大将,向他投降可能有辱名节,但绝对不会有性命之忧。为了广大将士的生命财产安全,于禁选择了唯一的最佳方案。在投降的前一刻,他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这支军队的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庞德,他是一个西凉的糙汉子,做人原则向来只有一个: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曾经的他跟着老领导马超东奔西走,看清了马超为人反复无常的本质。在被马超抛弃在张鲁那边后,征服汉中的曹操让他见识到了什么是成熟的政治家。曹操也待他不薄,给他封了不小的官职,这使得他感恩戴德,或许也是出于某种“皈依者狂热”,他最终成了曹操最忠勇的将领之一。

于禁和庞德所做出的决定都各有各的道理,只不过刚好又放在一块对比,就显得非常“黑白分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如果说曹操对于禁做出的决定只是感到遗憾的话,他的继承人曹丕对于禁则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恨意,恨到于禁在被东吴解救回国后他都不惜将其羞辱致死。曹丕对他的恨,主要来源于他作为篡位自立的统治者,思想上非常重视群臣对自己的忠诚,生怕有人将汉献帝的经历在自己身上“复刻”一遍。于禁作为“变节”的典型自然就成了他杀鸡儆猴的反面教材。作为一名带兵经验不丰富的文官类皇帝,曹丕没有曹操那样实地调研的精神,并不清楚很多基层官兵的具体情况,为了向文武百官完成封建礼教的说教不惜逼死一名明显功大于过的老将,只能说是相当的可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