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老师,从启蒙的幼儿园老师到传道授业的高中老师,再到引领我们探索学术殿堂的大学老师,我们都可以统一叫“老师”。
但当我们踏入研究生阶段,对于教师的称谓似乎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老师”变成了“硕导”、“老板”,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称谓上的变化呢?
读研后才懂的“硕导大权”,支配研究生生涯重要节点
能否快速进组,硕导说了算
进入研究生阶段,小组作业就不说小组作业,而是叫“项目”了,当然也不能像本科时候那样浑水摸鱼,早点加入项目,就能早点积累实践经验,而是否能进项目,就得看硕导的“眼色”。
硕导需要对你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科研兴趣、能力、思维……这些都过关之后,学生还得积极和硕导沟通,毕竟硕导手头的项目那么多,如果不和教师讲明你感兴趣的领域,最后拍板完可能会失望。
论文发表,得硕导推好
几把
论文是研究生毕业的硬杠,大家都知道,大学生得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才算真本事,但普通研究生单靠自己想搭上期刊,这事儿基本成不了,很多同学如果没有导师,基本到不了找期刊那一关。
从选题到撰写,再到反复修改,如果不是硕导反复催反复骂,很多硕士生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篇“学术垃圾”,当然最关键的是,最后论文署名得带上硕导,还得是第一作者,只有这样,学生的论文才有可能顺利发表。
毕业是否延期,硕导一锤定音
能不能毕业,还是看论文,学生的论文能不能送审,能不能顺利毕业,基本就得看硕导的意见,一旦硕导不签字,论文就得“搁浅”,延期毕业在所难免,延期多久,也是硕导说了算。
这肯定是与学生的表现有关,但也有的硕导格外宠自己的学生,答辩时学生被其他评审挂在黑板,硕导上前舌战群儒,这也是有发生过的情况,不过前提是学生得真和硕导搞好关系。
如果没能搞好关系,很有可能就会面临论文不给过,论文不给署名,项目不给好的,不让进项目等等,最后的结局就是延期延期再延期……
这么看,硕导的权利的确太大,也是造成许多学生明明遇到了品行不端的硕导,却只能忍辱负重的原因。不过大部分硕导都是教师,都是正常人,所以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和硕导搞好关系。
导师不好相处时,作为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比起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导师搞好关系就成为了研究生期间的重中之重,不过也有的时候,导师就是不好相处,那咋办呢?
比方说小雨同学,她的硕导是个“工作狂”,对小雨同学的要求极高。小雨同学的论文被反复修改,直到深夜还在回复硕导的邮件。虽然最终论文发表,但小雨同学的研究生生活却充满了压力与焦虑,几乎有点emo了。
如果遇到小雨同学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研究生阶段,最考验的就是心态,无法改变导师,就及时调整心态,当然如果你是那种可以反向卷导师,有将导师培养成杰青志向的除外。
我们其次要清楚,硕导的“权力”并非不可挑战,在尊重硕导的前提下,同学们可以通过积极沟通、展示自己的能力,来争取导师的“好感度”,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当然,如果真的遇到了坏家伙,我们得学会自我保护。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或压力过大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比如与学长学姐交流经验、向学院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等。
虽然硕导在研究生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们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退的不退,该上的时候也不怂,有机会就抓住机会,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今日话题: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