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初解放军敌不过国军,四平保卫战还失败了。到后来怎么就打赢了辽沈战役?这之间转折点在于什么?

很多人对主席的困境缺乏理解,总以为遵义会议一开,授权到手,就如臂使指,全党景从了。

现实世界不是游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毛主席说服别人,也是做了大量解释工作的。

像东北战局,核心要素就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表现出来,就是人事问题。

东北的特殊性,即在于其周边为苏联所包围,易于在苏联扶持下实现红色割据。而袭北伐战争之故智,人们很容易认为,通过苏联援助,可以南下席卷全国。

这一点不但为蒋介石所认识,同样也为党内很多人所认识到。比如说最大范围可能要包括王明在内的国际派。

而这一依赖外部力量的认识,与毛主席所讲的东北重要性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毛主席的认识,说的是东北有较好工业基础,人力资源丰富,战场相对独立,一旦获得这一根据地,就可以凭借这一工业基础解放全国。

可以看出,前者的主要思路是外部干涉,后者的主要思路是独立自主。

思想指导行动,这样不同的认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非常有趣的对比了。

蒋介石与国际派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他们都认为,占领东北的大城市,争夺东北的完整性,是此战的关键。蒋介石的措施是尽快进入东北、避免苏联介入。国际派的措施是封锁山海关、以完整的东北作为获取苏联支持的条件。

于是双方的下一步动作就更加针锋相对:

美蒋需要的是快速推进、尽快占领大城市;

国际派需要的是坚决守住大城市、等待苏联援助。

所以美蒋集中了精锐力量,一面进攻大城市,一面收编土匪叛军。所以国际派不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一心只等苏联援助。

是啊,有苏联援助还要什么根据地啊。

而毛主席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将来证明自己正确做好铺垫。比如说让林彪在这里先干着,而且干的时候按照国际派的路线,死顶硬打。

你看这一时期的作战,就完全不同于毛主席和林彪的风格。

等到四平保卫战失败,蒋介石这边的形势,是东北不足为虑了。国际派这边的形势,则是一切幻想就都破灭了。

于是全世界都变了:

美国认为蒋介石再进攻,就会影响到美苏合作夺取英法霸权的目标了,因此停止了对蒋介石的援助。美国显然没有想到,蒋介石会这么差劲,一旦美国停止援助、移交后勤,蒋介石能立即就把后勤干到稀烂。而蒋军在美国公开表示反对的情况下,继续作战的意志也受到削弱。

苏联也注意到,二战末期与美国达成的协议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在经历过协约国干涉、苏德战争两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打击之后,苏联在与美国协商中所一再要求的安全缓冲区,其中的东北区域,基本上已经被美国仆从军蒋介石占据。美国是不是要撕毁协议呢?

国际派黯然失色,主席终于可以放手开展工作,林彪作为此前准备的棋子,正式接管东北军政全权,东北根据地建设正式展开。

这样,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才彻底摧毁了东北蒋军的作战意志,实现了局势的稳定。

至此,毛主席在东北战局的领导地位,才正式确立。

所以此战真正的转折点,在军事上,是四平保卫战失败。在政治上,是毛主席路线取得胜利。在人事上,是林彪取代彭真出任东北局书记。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一看东北战局发展到辽沈战役阶段时蒋伪军的决策。

辽沈战役前,很多人说卫立煌背叛了蒋介石。理由是卫立煌消极作战。

其实卫立煌比蒋介石更懂政治。他主张不要急于决战,而要等待美国大选结束,美国介入。这一主张是正确的。蒋介石不是更懂政治,而是更懂背叛。他驭下的手段充满了对背叛的深刻理解。

辽沈战役前,东北蒋伪军的局势是十分危险的。“陈诚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蒋伪军被围困在城市里,铁路的交通范围就是从一座城市的南站开到这座城市的北站,这就是当时蒋伪军面临的基本形势。

面对这一局势,卫立煌根本不可能组织蒋伪军离开城市、进行有效的进攻。

当时的局势和山海关之战时中共方面的局势是一样的:

蒋伪军需要占据东北大城市,向美国表示自己还有援助的价值。苏联只需要保证东北不变成进攻自己的前进基地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中共全部控制东北。而且一个关键点在于,美国这时正在举行大选。蒋介石拿着现任总统杜鲁门的钱,去支持胜选大热门、杜鲁门对手杜威。

所以这个时候, 蒋伪军只需要以拖待变、保持不死、等待美国大选结束就可以了。

但是蒋介石没这个脑子你知道吗?

他亲自要求东北蒋伪军主动出击,与东野展开决战。

这次军事冒险以失败告终。

辽沈战役中蒋伪军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大多数人对辽沈战役的认识,都集中在摧毁了蒋伪军多少主力。其实蒋伪军在辽沈战役中最大的失败是:

美国总统大热门杜威全力支持蒋介石,而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惨败,于是美国媒体记者就问杜威对此战的看法,杜威无言以对。最终,杜威败选。

也就是说,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成为杜威败选的部分因素。

蒋介石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二战后期,决定战后国际利益分配的关键时刻,蒋介石打出了豫湘桂。人家一般都说,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他这是次次猪一样。

而一旦杜威败选、杜鲁门获胜,那么蒋介石又如何继续争取美国的援助呢?

这就是为什么,随后蒋介石就被迫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在伪蒋政府,蒋介石失去了美国支持,也就失去了继续担任中国反动统治阶级领袖的地位。

买办政权就是买办政权,代理人就是代理人,这些人一旦失去了主子的欢心,就失去了一切。

但是李宗仁面对这一局势也无回天之力。他试图拖延时间,换取接管政权、获得美国援助、重整武装的机会。但是毛主席这时在巨大的胜利加持下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威望,能够如臂使指地展开进一步行动,轻易就组织起了渡江战役。

对于蒋伪军来说,辽沈战役前,是他们最需要争取时间的时候。卫立煌不但看穿了国内局势,也看穿了国际局势,并且采取了最佳手段。但是唯一一个做出正确抉择的卫立煌却被蒋伪军及其拥趸认为是叛徒。由此也就可见他们水平之低下了。

所以对于我军来说,四平保卫战的失败是我军由弱转强的军事转折点。对于蒋伪军来说,辽沈战役则是蒋伪军彻底失败的转折点。

在军事上,辽沈战役是蒋军彻底失败的转折点。在人事上,杜鲁门连任美国总统是蒋军彻底失败的转折点。

在政治上?在政治上,从小处说,蒋介石支持杜威又冒险决战是转折点。往大处说,买办性是其失败的根源。

有人评价蒋介石,说这位上海滩股神缺乏最基本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能防控风险底线,可谓切中要害。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方面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这已经决定了东北战局的命运。

在签署条约之前,美国驻苏联大使和国务卿已经主动提醒宋子文,如果不能在条约上规定苏联的一切官方和非官方组织都不得支援CPC,那么宁可不签。

但是,蒋介石担心会激怒斯大林,所以授意宋子文不要过多纠缠。

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最符合蒋介石利益的做法是借着美国方面提醒的机会,彻底与苏联决裂。

如果斯大林暴怒之下,命令苏军进攻华北就更好了。

因为二战结束时,因为美国国内的厌战情绪,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是尽量避免在东亚内陆地区与苏联发生冲突,必要时可以完全放弃东亚内陆地区乃至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美国最低限度只要保住日本即可。

但是,美国并不是苏联,政治家并不能完全不受制约,白宫为了塑造“美国在华问题上无辜”的形象,还在国内大肆炒作国民党政客的腐败。

当然,国民党政客肯定是腐败了,但是国民党政客未见得就比丢掉90%领土的希腊右翼政府的政客更腐败。

由于美国国内批评声音太多,宋子文一怒之下曾准备开记者招待会公开自己财产状况,结果被美国“朋友”劝住,遂作罢。

可见宋子文没在美国交上几个真朋友,他当时就应该开记者招待会公布自己财产状况,正面硬怼华盛顿。

为什么美国舆论不炒作希腊右翼政府政客的腐败?

没有民主党的政客出来爆料啊。

为什么没有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