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的驻华将军。他于1904年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曾经参加过一战。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举国震惊。因为珍珠港事件,美国正式参加二战,和中国结成了对日作战的同盟。
史迪威
1942年3月,美国任命当时的陆军中将史迪威担任中缅印战区的指挥官。此后一直到1944年10月,史迪威一直负责中美军事合作,协调两国的外交关系。
后来因为和蒋介石的关系恶化,蒋介石要求罗斯福召回史迪威,另派代表来华。于是,史迪威被召回,结束了他在中国的任务,史称“史迪威事件”。这一事件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迪威也因此被人们所认识。
然而,史迪威在中国担任美国的军事代表时,还做了一件少有人知的事情,那就是秘密策划暗杀蒋介石。尽管最后没有付诸行动,但这个秘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它的神秘面纱逐渐被后来人揭开。
史迪威与蒋介石
罗斯福是幕后主使?
关于史迪威何为要暗杀蒋介石,史学界一直有很多争议。有说是因为史迪威个人对蒋介石的仇恨,也有说是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考虑,更有说是受美国总统罗斯福指使的。
有关暗杀蒋介石的史料,见于史迪威的助手多恩上校的回忆录中。多恩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史迪威从开罗到昆明来见多恩,让他在一周内准备几种暗杀方案谋害蒋介石,并说这是奉了“大人物”的口头密令。
多恩详细写道:史迪威将军注视窗外云南清澈的天空片刻,转身对我说,“我很担心这样的事件不断发生。大人物对蒋和他的脾气已经厌烦。……大人物对我说,‘如果你不能和蒋相处,又不能将他撤换,那就一劳永逸地将他除掉。你知道我的意思。将这件事交给你管得住的人。’”
史迪威的副将多恩准将
不少人认为这个“大人物”一定就是罗斯福,觉得史迪威之所以要暗杀蒋介石,是因为收到了罗斯福的口头密令。然而,这个说法是没有史料依据的,也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首先,罗斯福在对华政策上,一直都支持在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这既是因为利益考虑,也是出于个人情感。
罗斯福曾与总统顾问霍普金斯多次谈到这样的看法:“将来在同俄国任何严重的政策冲突中,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毫无疑问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即使英美间产生什么纠葛和麻烦,中国也会完全支持美国。”
他在给马歇尔的密电中这样说道:
“我们大家必须记住,蒋委员长成为四亿人民无可争议的领袖是经历了艰难的道路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全中国建立了我们花了两个世纪才实现的东西。”
罗斯福清楚地知道,蒋介石是中国国民党中唯一的实力派人物,如果蒋倒台,中国便会引起混乱,会使苏联趁机插手中国的事务,从而影响美国的利益。
史迪威来中国以后,多次和蒋介石发生争执,对其不敬。消息传到华盛顿以后,罗斯福十分担忧,他屡次警告史迪威,不能用那种态度对待蒋介石:“他是行政首脑,又是总司令,不能对这样的人严厉说话。”
史迪威在日记里,多次辱骂蒋介石,称他为“花生米”、“小笨蛋”,说他是“一条贪婪、偏执、忘恩负义的小响尾蛇”。罗斯福得知后,觉得不妥,给史迪威施加了压力。于是《史迪威日记》中有了这样的记述:11月21日,开罗。……罗斯福不喜欢我把蒋介石叫做“花生米”。
由此可见,无论是出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还是从私人情感出发,罗斯福都不可能下令暗杀蒋介石。
其次,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和蒋介石两人相处得亲密融洽,并没有矛盾产生。
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罗斯福都尽可能地予以满足,这让蒋介石十分感激。他说:“总统不会拒绝我的任何要求,我无论要求什么事情,他都会照办。”
会议结束后,宋美龄曾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蒋委员长希望我再次告诉你,他是那样感激你已经并且正为中国做的一切事情,当我们今天下午和你告别时,他无法找到颇有意义的话来表达他的情绪和情感,也无法为你的友谊而向你充分地表示谢意。”
罗斯福如此优待蒋介石,很难想象在这个时候他会有除掉蒋介石的念头。反倒是对史迪威提出的要求,罗斯福并没有同意。
戴维斯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当史迪威问罗斯福,我们对华政策如何,罗斯福回答是漫不经心。……他们谁都没有向史迪威作个前后一贯的说明,究竟要他干些什么。”“在我们返回驻地时,史迪威失望地用双手抱着脑袋。”
由此可见,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暗杀蒋介石的幕后主使不会是罗斯福。
史迪威为何要暗杀蒋介石?
既然这件事与罗斯福无关,那么幕后主使只有史迪威了,他假托“大人物”即罗斯福的名义,想要谋害蒋介石。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对蒋介石及其脾气感到厌烦的正是史迪威本人。他因为作战部署和蒋介石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认为蒋的做法不利于战争的胜利;再加上对其坏脾气无法忍受,所以想要除掉蒋,换一个和他战略思想相同的领导人。
史迪威到任中国后不久,就想要在日军集结之前,指挥中国远征军进攻缅甸的海口城市仰光,而蒋介石则主张“等待”,想等到日军停止增援时再进攻。
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史迪威在日记中辱骂蒋介石为“顽固的家伙”。此后,史迪威对蒋介石的恶感日益加深。
他说蒋介石“顽固、愚蠢、无知、不容他人,专横、不讲道理,无法说通而又贪婪无比。” 9月2日,他在日记中写下:“很难想象一名军人会蠢到这种程度。”9月25日,他又写道: “‘花生米’要比我所想的更加反复无常和怪诞。”
开罗会议以后,美国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为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物资,而这些物资几乎全部都用到受蒋介石支持的陈纳德“空战计划”中去了。陈纳德靠着这些物资,建起了7个大型空军基地,并拥有140架飞机。而史迪威对此大为不满,只能干瞪眼。
由此可见,史迪威确有谋杀蒋介石的动机,同时,他也有这个能力。当时的史迪威,身兼六职,既是美军驻华军事代表,还是在华美军指挥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同时又担任在缅中美英军队司令官、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等职。
然而,这次暗杀却并没有付诸行动,有始无终。这又是为何呢?
策划了暗杀,却为何没有下手?
当时,多恩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就策划了几种暗杀方案:枪杀、用毒、兵变。因为不能让美国人卷入,且事情要做得十分周密,所以这几种方案都被否决了。
最后,有人提出,可以趁着蒋介石视察位于印度蓝姆伽训练中心的中国部队时,当他的飞机飞越驼峰的时候,制造撞山事件。到时候,蒋介石得到的将是失灵的降落伞……
多恩等人商议定了以后,就和史迪威说了计划。史迪威表示计划可行,但让他等待消息,在此之前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做。他的理由是:“我已经告诉过你,我必须等待来自高层的命令。”
此后,史迪威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情,暗杀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史迪威之所以没有向多恩下达暗杀命令,是因为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他已经改变了策略。他的新策略是,利用中国战场的失败,来逼迫蒋介石交出军权。这样既不用背负暗杀带来的潜在麻烦,又可以达到他的目的。
7月2日,史迪威在给夫人的信中透露,他的希望是“摆脱掉‘花生米’而又不致毁了整艘船。”
当时,史迪威和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发生了争执,史迪威认为陆军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不如空军,拒绝增加对陈纳德航空队的汽油供应。以此为契机,他认为采取行动的机会来了。
7月3日,史迪威致电马歇尔,要求罗斯福给蒋介石发一份电报,指出蒋过去轻视陆军倚重空军的错误,并要求掌握中国军队的实权。他向马歇尔明确表示:“如我无实权,则不能担任。”
在马歇尔等人的“压力”下,罗斯福第二天就把马歇尔所拟的电文发给蒋介石,宣称史迪威已经被升为四星上将,要求蒋介石把史迪威从缅甸战场召回中国国内,并让他统率全部的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
史迪威原以为,在罗斯福的压力下,蒋介石会屈服,从而交出兵权。可他怎么都想不到,蒋介石会如此强硬,不仅不交出兵权,还致电罗斯福,要求罗斯福召回史迪威。罗斯福最终同意了蒋介石的要求,史迪威的希望落空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史迪威事件”。
此外,蒋介石还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1945年,中印公路通车。这条路西起印度东北,经过缅北、滇西,东至云南昆明,是在史迪威的督造下修建成的。为了纪念他修路的功绩以及对中国抗战的帮助,蒋介石将这条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为的是“以志其劳绩”,“决不以过掩其功也”。
需要提及的是,史迪威被召回这件事,也对以后的中美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中美之间原本迅速升温的关系因此事受到冷却,美国对蒋介石从全力扶持转为僵化支持。
其次,史迪威是主张联共抗日的,在他被召回后,美国的立场就转变为单方面联合蒋介石了,并导致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直到尼克松访华时,中美关系才有所破冰。
最后,美国帮助国民党退守台湾,最终遗留下了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今,仍成为中美之间争议的焦点。
史迪威的暗杀计划,有始无终,虽没有付诸行动,但仍有迹可循,最终被后人揭开了神秘面纱。这段经过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仍然影响着以后的历史,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国际形势。
参考文献:
袁成亮《中美关系史上一件“谜案”的历史考察——“罗斯福下令史迪威除掉蒋介石之说”辨析》
杨天石《史迪威假传罗斯福指示策划暗杀蒋介石——开罗会议前后侧记》
赵红《“史迪威事件”背后的中美关系透析》
张宁静《“史迪威事件”再研究及其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启示》
【美】约翰·佩顿·戴维斯《抓住龙尾——戴维斯在华回忆录》
【美】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
【美】约瑟夫·史迪威《史迪威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