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本文字数:1739字
阅读时间:5分钟
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过去多年为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科技创新与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理论和实践数据都表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好,国民经济整体才会好。
正是由于这一点,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各项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其中的具体措施包括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等等。这些措施,不少都被纳入最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
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目前相对成熟。比如,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并于2017年进一步修订完善。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指导下,2011年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使得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统计和制定针对性政策有据可依。在促进创新方面,工信部2022年印发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百十万千”的梯度培育体系,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得到了财政、货币等方面大力支持。在融资方面,央行推动普惠金融政策,针对小微企业加大了信贷定向支持力度。
在权益保护方面,2020年国务院通过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并于今年4月修订,明确了对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问题的处罚和执行。在公共服务方面,各类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平台大量建立,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集约化服务。在财税支持上,大量小微企业享受到所得税减免和增值税减免政策。在企业创立方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一网通办”,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在这些政策支持下,我国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已超1.8亿户,其中不少是中小微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还要看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受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影响明显,预期和信心转弱;整体创新参与度不高、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明显;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有较大空间,拓展海外市场难度仍然较大。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小企业还需在以下3个方面加大努力:
第一是继续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需求。推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型发展,既符合企业发展的聚焦和差异化战略,也符合国家战略。
第二是继续推动数字化发展。当前自动化和智能化推进迅速,新的数字技术工具给中小企业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机遇。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开拓市场、获取外部资源、完善自身治理的重要渠道。
第三是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相关案例表明,中小企业既在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正向作用,也可能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问题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坚持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小企业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
时代赋予了中小企业极大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潮,不断改进内部治理、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孙文凯:助企帮扶,帮什么?
钱宗鑫:跨境风险传播与防范
毛振华:突破旧有政策思路和政策约束,向微观主体进行“大水漫灌”
王晋斌:美国市场正在经历双重溢价带来的“焦躁”
缪延亮:高效信用扩张需要“三支箭” ——再论M1和M2的剪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