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天府·丰收礼赞
10月12日,由四川省农业宣传中心、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编委会、四川旅游学院等单位指导的2024“天府丰收美画卷”推介会暨《四川画报》“画卷天府·丰收礼赞”专刊首发式,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的2024天府书展主会场成功举行。
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是本次丰收专刊的推介地之一。
推介大会现场
▼从成都出发,高铁沿成昆铁路向西南穿行,不过两个半小时,便到达越西。这座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县城,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古时又称“越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而今天的越西,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蓬勃的动人画卷。
彝家儿女身着传统服饰,庆祝丰收(范晓宇 摄)
丰收田野上的彩色梦想
如果说七月的越西是一团火,那九月的越西便是一抹金、一片红。刚过完热烈奔放的七月火把节,越西在九月又迎来大丰收。
来到距离越西县城半小时车程的普雄镇,放眼望去,在一块块的稻田里,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摇曳。伴着这一抹金色,彝家“尝新米节”也拉开帷幕。“尝新米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彝语称为“车史则”,有同庆新谷之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这一节日寄托了彝族人民的感恩之情。节日当天,彝家的男女老少身着传统的彝族服饰,撑着黄伞,走在稻浪翻涌的田间地头,以“朵乐荷”“达体舞”“抽穗赛”“尝新米”等活动欢庆节日、喜迎丰收。
“尝新米节”拉开帷幕,彝族人民以此庆新谷之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范晓宇 摄)
稻谷丰收,硕果盈枝。越西县书古镇五里村的苹果园在金秋九月进入丰收期,连片的果林郁郁葱葱,个头饱满的红苹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不少游客穿梭在果林间,体验采摘乐趣。
越西苹果个大汁多、香浓松脆、酸甜适口,是越西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自1977年走出四川热销全国以来,越西苹果屡获殊荣,不仅被评为“四川省名优果”,还获得了“中国西部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等荣誉。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越西县苹果产业不断向特色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迈进,建成了占地5600亩的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成为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9月20日至22日,以“果香嶲州·乐享丰收”为主题的越西苹果丰收活动在越西水韵花红景区举办,通过“采摘苹果”“射箭竞技赛”“苹果音乐晚会”等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
除了苹果产业,越西县还大力发展花椒、甜樱桃、草食畜禽等特色产业,构建起“河谷平坝区+二半山区+高山区”三级立体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以粮油、烤烟、苹果、花椒、草食畜禽及其他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1+1+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越西县光热资源独特,是种植花椒的最佳地区之一。越西县贡莫镇,自2019年开始发展红花椒产业,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栽种的大红袍花椒在今年迎来了首次丰收。走进贡莫镇汉扎洛村花椒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枝繁叶茂,一簇簇色泽鲜亮的红花椒挂满枝头,微风轻拂,飘来阵阵椒香。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着花椒,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高峰期时,每天有超过50名村民在基地采摘花椒,每日采摘量2000多斤。
万寿菊喜获丰收,村民们在金黄色的山野中绽放笑靥(范晓宇 摄)
另一边,竹阿觉镇俄布村的万寿菊也喜获丰收。金黄的万寿菊布满山野,村民们穿梭在花海,采摘、装袋、搬运,一片繁忙景象。今年是竹阿觉镇第二年种植万寿菊,现在规模已达200亩。万寿菊不仅壮大了竹阿觉镇俄布村的产业发展,还有效解决了群众就近务工需求,增加了群众收入。
越西之美,美在乡村,乡村之美,尤在丰收。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抹色彩都是勤劳与智慧的交响,展现出这片土地勃勃的生机与希望。
每年七月,彝家儿女便会跳起达体舞,祈祷丰收、顺遂(范晓宇 摄)
绿水青山间的和美画卷
越西县地处大凉山北麓,群山环绕、地势起伏,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盛夏时节,越西平均气温仅20℃,成功创建了“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巴蜀气候康养地”四大气候生态品牌。
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越西优美的生态环境,越西境内流淌着大大小小60多条河流,“水韵越西”名不虚传。越西的水韵花红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休闲度假于一体。景区四季风景各不相同,每个季节都有不错的体验。
越西之水韵,还得看水观音。水观音好似一湾碧潭,一走近便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氤氲之气。经年不绝的山泉水潺潺流过,时而清脆时而婉转,水面泛起的涟漪更生灵动。“秋水碧盈盈,无波似镜平”,秋日的水观音,比往时更多了一份静谧与温柔,四周的草木渐染秋色,碧潭更显幽绿。
沿着县城向西北方而去,于阳糯雪山腹地可见长海。四周山峦叠翠、水质清澈,若是与三五好友秋日来此露营野炊,岂不美哉!
在小相岭寻山间野趣(范晓宇 摄)
越西的水美,山也不逊色。秋意渐浓之时,去小相岭开启一段山间野趣之旅,看调色盘打翻在山间,走上依山而建的栈道,观古道遗址;又或是去猫儿山,看黄叶满山,牛羊成群,远离城市的喧嚣,独享一方山野秘境。还有水草丰盛、绿意盎然的书古田园风光,集“幽、静、秀、美”为一体的申果庄万亩林,鬼斧神工的德布洛摩……越西的秀美无处不在。
若是喜欢热闹,那便去中所老街。越西县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村镇,中所便是其中之一。在彝语中,中所意为“盐场”,即赶集之意,从前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如今的中所,仍然延续着赶集的传统,每月逢三、六、九便是赶集的日子。这时候,老街上热闹非凡,摩肩接踵的人群、琳琅满目的美食、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五花八门的货品……古老的长街上是缓慢流淌的时光。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越西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比如“果香嶲州·乐享丰收”秋季旅游主题活动、“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系列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越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
多元文化里的璀璨篇章
古嶲州,今越西。千年历史,孕育出越西别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和底蕴深厚的多元文化。
文昌文化博大精深。越西被称为“文昌故里”,文昌帝君张亚子在这里诞生,留下了深厚的文昌文化。文昌帝君张亚子,不仅是学问与品德的典范,更是激励后世学子勤勉向学、崇德向善的光辉榜样。文昌大庙,是文昌故里的标志性建筑,现在是后人祈求智慧与文运的圣地。除了文昌大庙,越西还保留着许多与文昌文化相关的古迹与传说。金马山的巍峨、紫府飞霞洞的神秘、上马石的传说……在文昌文化的熏陶下,越西人民形成了崇文尚学的良好风尚。从古至今,这里涌现出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越西的历史篇章,也为文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如今,越西县正积极挖掘和传承文昌文化的精髓。通过举办文昌文化节、文昌庙会等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文昌帝君的传奇故事和文昌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民族节庆丰富多彩。越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生活着彝、汉、藏、回等10多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熠熠生辉。越西的民族文化以彝族文化为代表,彝家的火把节、彝族年等都是越西传统文化的精彩诠释。
每年七月,彝家儿女便会跳起达体舞,迎接火种、点燃火把,祈祷丰收、顺遂。今年7月26日至28日,为期三天的“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活动,把夏季避暑旅游和火把节完美结合,通过火把节特色全民巡游、开幕式、点火仪式、万人达体舞、彝族传统竞技比赛、选美等系列活动,为四方宾朋呈现了一个清凉宜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越西。
彝家的火把节是越西传统文化的精彩诠释(王建荣 摄)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施”,是彝族重要的传统民族节庆之一,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盛装出席,唱起彝族山歌,跳起欢快的达体舞,与家人共享美食,享受节日的团聚与欢乐。
非遗技艺代代传承。越西县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彝族刺绣手工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越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魅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是越西的一张名片。越西的节日里可以一睹银饰的盛宴(胡小平 摄)
在“彝绣第一村”呷古村,村民们通过传承和发扬彝族刺绣手工艺,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在“银饰第一村”瓦曲村,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更是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还有尔苏刺绣、彝文书法等入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技艺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呷古村的绣娘们(孙建生 摄)
特色美食声名远扬。越西九大碗,是越西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之一,由入口即化的烧白、皮焦肉嫩的酥肉、软糯鲜香的碗面子、肥而不腻的红烧墩子、肉香四溢的粉蒸排骨五个荤菜和鲜嫩清香的烧笋子、丝滑美味的烧粉条、香甜可口的糯米饭、鲜美甘润的肉丝黄花汤四个素菜组成,寓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越西坨坨肉,是最具彝族特色的传统美食。大块大块的肉,拌上辣椒,麻辣爽口、肥而不腻。还有越西豆花、老街凉粉、火盆烧烤等各类美食,让游客品尝越西好滋味。
越西的丰富文化远不止于此。红军长征经此北上,红色彝乡见证峥嵘岁月,留下永不磨灭的红色文化;“零关古道”纵贯南北,见证南方丝绸之路的曾经辉煌,留下厚重沧桑的丝路文化;三国争霸、诸葛亮南征,留下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一片土地
一城山水
一抹风情
一番滋味
越西的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总第403期
文/叶楼
图/越西县委宣传部
编辑/黄方力
二审/陈学军
审核/鲁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