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双村营战斗中,南面的村子里本来有一个“土八路”连队协助防守,可他们看见主战场上情形惨烈,觉得自己没事干不合适,就自动转移阵地参战。
结果敌人援军乘机跑过去架起几挺机枪,骑兵团的四连毫无准备,顿时被打在沟里动弹不了。
抗战时期,打游击的时间长了,无论老战士新战士都带上一种“游击习气”,即使变成了正规野战军,不下大力气也改不过来。
举典型的说:
一是时间观念不强。这一点在部队行军时就能看出来,“老八路”经常长距离行动,都知道走路就是打仗,不仅卡着时间往前赶,也懂得要节省体力,所以队伍走得既整齐又安静;
而“土八路”往常总是在家门口打转,走哪歇哪,无所谓惯了,行军起来喊号子、唱歌、打快板,热闹非凡。
可正规战是要长途行军的,走远了就散架,掉队的、走错地方的特别多。并且,这些“土八路”报告个时间也经常是晌午、下午的说个大概齐,没有几点几分的概念。
不过,话说回来了,他们也缺手表。
二是爱瞎乍呼,乱报告情况。一看见汽车就喊鬼子来了,既弄不清敌人的来路,也不侦察其种类和数量,瞎估计,三百五百的乱说。
有一次,一支区小队和敌军接触,刚一交火,迎面飞过来一炮,就咋呼说“敌人有炮队,是大部队”,立马就撤退,结果战斗伤亡才三人,匆忙过河却淹死二十多个。
由于情况来得太突然,牵动得军区机关都准备转移,紧急派骑兵团驰援阻击,才发现那不过是从浚县出来的一个清乡分队,所谓“炮队”也只是几个掷弹筒而已,被骑兵们几马刀就砍回家了。
对上级乱咋乎,对友邻却不联络。比如,本来协同作战中二梯队应该主动保持与一梯队的联系,特别是夜间作战更要缩短距离,因为二梯队不是预备队,要把握时机、扩大战果。
可经常是,“老八路”攻坚,好不容易冲上去了,“土八路”在后面欢呼却不及时跟进,结果遇到敌人反冲锋,大家又都被打回来,白辛苦一场。
再比如,不打招呼就自动转移、放弃阵地。“老八路”打仗,发现有利地形一定会抢先抢占着以防万一,没有命令不会放弃。
可“土八路”游击惯了,不喜欢守窝,哪里热闹就往哪里跑,想冲就冲、想撤就撤,也不打个招呼。
一般,运动战采取横宽队形,阵地战采取纵深队形,必须有秩序有组织。严格遵守战斗分界线,才能够有利于战场观察判断、实现配合夹击。
“土八路”单独守一个阵地还行,可就是对分界线什么的满不在乎。
在滑县焦虎集,鬼子炮弹把柴草打着了,引起好大的烟雾,有人打了几个喷嚏,地方部队就嚷嚷“鬼子放毒气”了,一会上风口一会下风口地躲,带动着民兵也瞎跑,冲乱了友邻阵地。
还有一次,打伪四十六师师部,骑兵团忙活了一晚上,好不容易进入了预设阵地。敌人的尖兵刚靠近,却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几个游击队的战士,打了几枪就扬长而去,伪军立刻就往据点里缩。
骑兵的伏击部队和迂回包抄部队都来不及动作,紧赶狂追才截住了两辆大车,其中一辆满载着雨衣,另一辆运着两台抽水机。
况玉纯司令员气急了,派人把大车和物资都给游击队送去,当作给他们的战利品。他们队长被臊得受不了,就找到越界捣乱的冒失鬼,罚这几个小子在操场上站着,穿着雨衣晒太阳。
这就是“老八路”的做派,多少讲究点面子,要是换了“土八路”就不管这些了。
说起来,“土八路”作战的勇敢精神一点也不比“老八路”差。
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很好,战士觉悟高、立功的愿望迫切,一听到冲锋号令就嗷敖叫,挺着身子往前跑,比老部队的动作还要快。
有个现象,老八路冲锋时,起先也都是干部们带头上,可跑了一阵,在前面的多半就都是战士了。
这是因为干部要观察环境进行指挥,老兵们遇到情况会本能地做躲避保护动作,都会改变冲击速度,而越是新兵越是要一根筋地往上冲。
新兵不会借助地形掩护,你还不能随便喊他,万一提醒的时机不对,他就站在那里了,反而更容易死。
一支部队能不能打,关键看班、排、连三级干部的水平。地方团队的经验不足,基层干部控制能力弱一些,就只能更多地发挥“示范作用”。
冲锋前,先制定一个目标,跑到位置就算完成任务。冲锋号一响,干部们举着手榴弹跑在最前头,腰都不弯一下,给后面跟着的战士当榜样。
这样一来,部队的作风硬朗了,但基层指挥员的伤亡也特别大。
追击的时候,老八路都尽量采取平行追击或捷径超越追击,因为这样既可以实施火力压制,也不容易遭到后卫阻击。
可“土八路”偏喜欢尾随追击,在宽阔的平原上撵着敌人屁股到处赶,遇到阻击不在乎,甚至几个人追到敌人人群中去了也不害怕,勇敢极了。
为什么这样?主要原因是尾随追击更容易缴获战利品。一路追一路拣“洋落”,越追兴趣越大。
上级虽然多次指出单纯使用尾追战术,动作迟缓,总体上不利于战局,但有些部队就是不愿意改,现在想起来,那些所谓“两头冒尖”的部队,其实也就是沿袭了土八路的习惯。#三分钟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