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夏,天津口岸来了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佬,他们一行大约百余人,带着大大小小的礼物,由钦差大臣徵瑞亲自护送至热河,谒见大清的乾隆皇帝。
带队的外国佬名叫马戛尔尼,来自遥远的大不列颠。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虽然表面上沉着冷静,但实际上早已心若擂鼓,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要知道,这可是他幻想过无数次,心心念念几十年的中国啊……
然而,他的美梦很快就被打碎了。英国访华使团刚刚下船,还没见到乾隆皇帝的面呢,就因为礼仪问题先跟对方干了一架,闹了个大红脸。
清政府认为,既然英国是来上贡的,那必须按照大清的规矩来,对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却认为,这不仅有辱他们的尊严,更是丢了英国国王的脸面,说什么也不能答应。
因为这件事闹得很不愉快,中英两国的第一次会面差一点泡汤,最后还是清政府退了一步,没有再追究英国使团的礼仪问题。但双方的较量,自此拉开了帷幕……
一、英国人暗中示威
马戛尔尼等人不给清朝皇帝下跪,乍一看似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实则是一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争抢地位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在示威,目的并不单纯。
不仅如此,他们在贺礼的挑选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并不是简单地投乾隆所好,更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炫耀自己的武力,以便日后能在中国谋取更大的利益。
比如,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故意送了乾隆一艘制作精良的战舰模型,原型正是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估计是想暗示一下,英国海军舰队有多么的强大,没想到乾隆根本没放在眼里。
不仅如此,英国人还带来了可以连发的新枪,和威力巨大的榴弹炮。本来打算向中国人炫耀一下,顺带进行一下武力威慑,结果眼高于顶的大清官员直接选择了无视,没给对方显摆的机会,把马戛尔尼气得够呛。
二、乾隆愤怒回击
眼见英国人如此无礼,好面子的乾隆哪肯忍气吞声,当即下令降了对方的接待规格,将他们与其他小国归为一类,不再给予特权便利。
当然,这点小惩罚并不能令他解气,于是他又命人排了一出“英吉利来朝贡”的大戏,将英国定性为大清的附属藩国。心道:你们英国人不是要平等吗,我偏要让你们俯首称臣,叫你们搞清楚自己的身份!
这还不算完。在马戛尔尼代英王提出6条要求后,乾隆不仅略带嘲讽地全部驳回,还催促对方赶紧回国不要再待,就差没把“快点滚蛋”几个字写脸上了,真真是一点面子没给英国人留。
不过,这几番操作下来,或许乾隆心里是痛快了点,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讲,并没有给英国人带来多少实际损失。降低接待规格无关痛痒,拍戏嘲讽人家也没听懂,只有拒绝通商让英国人略感头疼,足以说明这是一次相当失败的回击。
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有提到,乾隆对英国人的阴谋是有一定警觉的,所以他在送走马戛尔尼使团后,立马下令提高海防警备,就怕英国人打过来。但他只看到了危险,却没有看到自身的缺陷,以至于悲剧还是在多年后上演。
客观来讲,乾隆这个皇帝其实当得还算凑合,有功亦有过,我们不需要硬吹他多厉害,也不必落井下石往死里黑。一分为二理性分析才是正途,切忌马后炮行为。
单从这次英国访华事件来看,他确实做得不够好。多年的优越感,让他无法正视西方国家的进步,所以才会错估自己的位置,不思进取导致中国一步步落后于人。
但换位思考一下,也不难想通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首先,他已经80岁了,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往昔,不可能还如年轻时那般雄心壮志。贸然变革必然引发动荡,而和平稳定才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其次,作为统治者,他肯定更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科技进步虽好,但对他的统治并不一定是好事,谁会冒险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呢?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