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大众中国官方视频号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大众CAR咖说》。在这段5分钟的短片中,除了呼兰那标志性的笑声外,“创新”一词屡屡响起,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
贝瑞德和呼兰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物同框出现,其背后的深意便不难领会。通过这场汽车与脱口秀的跨界对话,大众意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创新始终是大众的驱动力,大众将一如既往地坚守技术引领,继续走在创新的最前沿。
如果提炼一个全片的主旨思想,那便是:创新不仅是脱口秀演员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也是一家成功汽车企业必须坚守的准则。
1
用创新不断证明大众
呼兰与大众的这场跨界交流所呈现的是近几年来大众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智能座舱方面技术成果的沉淀。
比如数字孪生,通过录入相貌和声音等数据,用户可以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人形车载AI助手,包括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形象都能够在屏幕中显示。此外,先进的音频处理算法使得声音复刻成为可能,精准捕捉用户的声音特征,从而实现更加贴合和“懂”用户的智能化交互。
再比如沉浸式座舱,用户可以通过编辑车内氛围模式,来DIY打造多维度的、沉浸式的座舱空间。如果你是一个唱K爱好者,你可以将车内打造成一个KTV房间;如果一个脱口秀演员,也可以将车内空间设置成一个开放麦舞台,无论是心血来潮想来一段还是用作练习,都能够轻松满足需求。
从呼兰和贝瑞德的这则短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智能化发展的加速中,大众正逐步揭示出他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更高期许:不仅是提升用户体验或适应多样的使用场景,更是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具有温度、真正个性化的全感官互动。
通过多维度的交互方式,大众不只是追随行业的主流标准,而是在智能座舱等领域积极探索并超越当前认知,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这不仅是对技术的突破,更是大众在智能化道路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2
创新始终是大众的主旋律
就像前文提到的这支由呼兰出演的宣传片一样,面对新能源、智能化的新挑战,大众同样秉持着对于创新的执着追求,相信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带来企业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
而如果回溯大众在华的四十年,不难发现,创新其实是大众一直以来的核心标签、是篆刻在大众DNA里的东西。
2024年4月,大众汽车斥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其中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持续加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技术创新研发实力。不难理解,在大众的全球战略中,“在中国·为中国”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持续不断的增加在中国的创新能力,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必须承认,作为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大型跨国企业,大众的技术布局难以像初创企业那样灵活,甚至偶尔会显得慢了半拍。但同样应该相信,一旦大众决定朝某个方向迈进,凭借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人才,其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反而是很多车企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如那句充满哲理的“不要站在原地问意义,在路上才能找到新的方向”所传达的深刻内涵一样,在创新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大道(参数丨图片)上,大众汽车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创新姿态,坚定不移地前进着。至少相比其他的跨国品牌,大众当前在中国的行动速度是最快的。
3
创新,远不止一种模式
在创新的道路上,大众从不固步自封,也在试图破除原有的窠臼,寻找着创新的新模式、新方法。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大众愿意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共同创造全新的合作范式。
去年7 月底,大众出资约7 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4.99%的股份。通过与小鹏汽车的通力合作,大众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迅速确定了未来的电子电气架构方向,并承诺在未来两年内实现产品的落地。而全新的CEA电子电器架构,就是落地的产物。
与此同时,大众在座舱智能化方面的技术成果则与另外两家中国企业的合作分不开关系。去年9月,CARIAD中国收购上海沐传工业设计,致力于用户体验与交互创新;同月,CARIAD与中科创达成立合资公司翼创雷行,专注本土座舱信息娱乐系统及智能网联功能研发。此外,大众还入股地平线,组建了全新的智能驾驶公司酷睿程,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达到国内自动驾驶的顶尖水平。
这种开放合作模式不仅在短期内推动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更是在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创造一种新的发展范式。面对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加速进程,封闭的技术路径如同一道无形的壁垒,将创新的可能性限制在固有边界之内。而大众的选择正是打破壁垒、走向更大技术生态的关键一步。
这一选择背后,体现了大众对未来的深刻认知:电动智能化的本质不在于单一产品的提升,而是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在协同共赢中的演化。开放合作带来的,不只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对未来技术的方向探索。从某种角度而言,开放合作不仅仅是技术革新的手段,更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