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收藏到集研究、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博机构,济宁这一历史名城的博物馆群崛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在进阶发展的历程中,济宁实施“博物馆+”战略,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汉碑汉画像石文化、水浒文化为发力点,“教育、科技、旅游、传媒”跨界融合模式,构建起富有济宁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发展格局,赋能“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多彩文化盛宴

历史痕迹可触摸

博物馆是历史的回音壁、城市的轨迹线。深挖、整理济宁历史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多彩文化盛宴,助推主题性博物馆建设即是有效路径。

今年,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其仿古风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顺着青石板路而行,河道总督署遗址展示馆更是内有乾坤。3D影片《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将河道总督署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镌刻有清光绪年间的《山东运河全图》的自动旋转艺术铜门将运河之都的盛世繁华徐徐图之……

“河道总督署遗址展示馆共分‘运道之中 漕渠咽喉’‘河督驻节 运河中枢’‘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以智治水 济运利漕’‘襟带四方 因署兴城’与‘河城共荣 运都风华’等6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的历史。”项目负责人介绍,展示馆是立体展示京杭大运河水路之冲、咽喉要塞历史芳华的文化载体,多维度讲述“运河之都”悠久历史以及运河的变迁与辉煌。

除兼具历史遗址主题的博物馆外,全国唯一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博物馆亦坐落于济宁。中国教师博物馆从2018年建成开馆到2023年搬迁新址,7700余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藏品近2万件。

“馆内常设展览共展出藏品640余件。”中国教师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秀介绍,馆内藏品共分为教材、教具、证章文献、器物类、古籍等几大类别,时期横跨商朝至今,地域涵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还包括越南、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藏品。藏品由捐赠和征集而来,其中我国的第一代计算机103机是教师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河道总督署遗址展示馆,还是中国教师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类别之一,都是济宁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方面有着功能性使命。为助推这一文明交流互鉴窗口的发展,济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累计达72家,先后建成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

隔空“对话”历史

文化记忆“活”起来

当科技与文物“碰撞”,犹如解密之钥,吸引着人们探索博物馆里的“大千世界”。

以书墙为“幕布”,光影变化间营造出高山仰止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走进孔子博物馆的游客颇为震撼。“我们馆一天接待人次最高达2万人次。来孔子博物馆参观的60%以上是青少年。”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坦言,为加深青少年对孔子的感知,博物馆融入现代科技深化“对话”,使展厅充满“科技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迹厅内,投影采用大型多媒体和空间相融合的方式,呈现孔府旧藏明彩绘版36幅圣迹图,且36幅图为独立、静态的,从中选13幅联动起来,即可展现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

不仅如此,参观者还可用电子屏幕,给孔子“发微信”提问题、听解答。“如果‘孔子’加你微信,请千万不要拒绝。”杨金泉笑言,该馆为孔子“注册”了微信号,模仿微信界面设计了“夫子答问”互动展区。游客仅需轻触屏幕内容,点击发送,即可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

为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该馆还将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技术加持下,打造了一系列数字化应用,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欣赏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其蕴含的时代价值。

从孔子博物馆,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数字化体系建设、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以科技让博物馆“活起来”,是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济宁在博物馆升级这一文章上下足了力气,鼓励博物馆运用科技化、数字化手段,升级场馆、完善设施,创新展陈、提升服务,推动博物馆提档升级。济宁市博物馆网站推出《济宁千秋》等7个虚拟展厅,微信公众号推出视频讲解《云游大运河》系列内容;李白纪念馆利用微博、抖音等官方自媒体开展“登太白楼 忆李白诗篇”系列微视频云上互动;济宁推出“云展览”活动,打造与科创融合、新媒体融合的博物馆新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博同频共振

建设特色“博物馆之城”

儒家文化、运河之都,纵观济宁,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8月23日,第五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公布,济宁市9家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5家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晋级数量全省第一。加上之前公布的1家(邹城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济宁市共有15家博物馆在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中成功晋级。截至目前,济宁博物馆一级馆、二级馆、三级馆共20家。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刚落幕的2024年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上,济宁市博物馆推送的青花缠枝瓜果纹玉壶春瓶、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邹城市博物馆)推送的推送的茶乐帝×邹城博物馆联名文创作品荣获一等奖,中国教师博物馆推送的“教育家精神”主题书签、兖州区博物馆推送的《兖州文博》集邮册荣获优胜奖。

“济宁构建‘一区两园百馆’文物保护体系,力争全市三级及以上博物馆数量跨入全省第一方阵。”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艳华表示,济宁市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城市形象,建设具有鲜明儒家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

为助推博物馆提质增效,济宁立足实际,首创“一联盟、一行动、一平台”三个一机制,推动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通过建立济宁市博物馆联盟,推动全市博物馆之间信息互通、资源互换、机制互联,开展市内交流。通过开展中小博物馆帮扶行动,组织18家三级及以上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18家中小博物馆,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搭建走出去协作平台,推动济宁市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扬州市博物馆等10多家省内外博物馆合作,共同举办《汉画像石上的孔子与鲁礼文化拓片展》等系列活动,有力扩大了文化济宁的影响力。

如今,在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的努力下,“博物馆之城”建设已初具规模,数千年的时光和历史印记收藏在济宁72家博物馆里,涵盖历史、艺术等多个类型。不同品类、不同题材、不同层次的特色博物馆,它们发挥着收藏地域记忆、诠释地域文化的特殊功能,突出展现济宁的自然特质、文化特质、经济特质,在保护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塑造和凸显地域的特色主题文化。

下一步,济宁将持续聚焦“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博物馆“一县一馆”项目建设和鲁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发挥博物馆集群作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阵地作用,在石桥镇和微山岛镇开展“省级博物馆小镇”试点创建工作,探索“博物馆+N”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博物馆释放文化动能,推动文物“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孔茜)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