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晓芳,今年32岁,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员。
老公小我两岁,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师。
我们结婚三年,去年底刚生下女儿。
公婆住在郊区,平时很少来往。
婆婆是个地道农村人,说话粗声粗气的,我一直觉得跟她没什么共同话题。
生完孩子后,我在月子中心坐月子。那天婆婆来看我,提着一个塑料袋进来,说是特意去市场买的新鲜猪肝。我掀开袋子一看,里面黑乎乎的一大块猪肝,看着就让人倒胃口。
“这可是好东西,补铁补血的。我让你公公特意跑了三家菜市场,挑最新鲜的。”婆婆笑呵呵地说,“你坐月子要多补补。”
我强忍着不适说了声谢谢。等婆婆走后,我看着那袋猪肝直犯恶心。月子中心的营养餐已经够丰富了,根本不需要这些。而且猪肝这种东西,谁知道干不干净,万一吃出问题怎么办?
“这种不卫生的东西还是扔了吧。”我对老公说。他犹豫了下,还是同意了我的意见。我把猪肝拿到楼下,扔给了小区里那条流浪狗。
没想到五天后,婆婆打来电话,语气焦急:“晓芳啊,猪肝吃了没有?
那天我买完才想起来忘记告诉你,那是我特意找老李家买的。
他家养的猪都是用粮食喂的,肝脏特别新鲜干净。
我让他一大早杀猪就给我留着,跑了好几趟才买到。”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阵愧疚。原来婆婆是这么用心地准备的,而我却想都没想就扔了。
“而且啊,”婆婆继续说,“我记得你怀孕的时候查出贫血,那猪肝最补血了。我让你公公特意去找认识的老板买,就怕外面买的不放心。你公公还专门骑电动车跑了十几公里呢。”
我突然觉得鼻子一酸。想起婆婆每次来看我,虽然话不多,但总会默默地带些东西。有时是自己腌的咸菜,有时是自家种的蔬菜。我却总觉得她给的东西不够精致,看不上眼。
“妈,对不起……”我支支吾吾地说,“那个猪肝,我……”
“怎么了?是不是不新鲜了?”婆婆急切地问,“要是坏了可不能吃,我再去买。”
听着婆婆关切的语气,我更加内疚了。原来我一直以为的“粗糙”,其实是最真诚的关心;我嫌弃的“不精致”,背后却是最用心的付出。
“妈,猪肝很新鲜,我已经吃完了。”我撒了个谎,“特别补,这几天感觉气色好多了。”
电话那头,婆婆明显松了一口气:“那就好那就好。你要是喜欢,我让你公公再去买些。”
“不用了妈,够吃了。”我赶紧说。挂了电话,我忍不住抹眼泪。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慢慢理解婆婆的处事方式。她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但每次来都会带些自己种的菜。虽然菜叶子歪歪扭扭的,但都是她一大早起来摘的最新鲜的。
前几天带孩子回婆家,看到院子里几盆枝叶茂盛的菜,婆婆告诉我那是特意种给我坐月子吃的。我这才知道,原来从我怀孕开始,她就在准备了。
现在每次婆婆来,我会主动跟她聊天,询问种菜的经验。虽然还是会有代沟,但我学会了用心去体会她的关爱。她教我腌咸菜,我教她用手机拍视频,互相学习,其乐融融。
前两天,我特意去市场买了猪肝,按婆婆的方法炒了一盘。虽然卖相不如饭店里的精致,但我知道,这就是最朴实的家常味道。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往往源于我们过于在意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最真挚的情感。
生活中的温暖,不仅仅在那些精致的餐厅和昂贵的礼物里,更在那些貌似粗糙却充满真心的付出中。
现在我终于明白,婆媳关系的融洽,需要我们放下偏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