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温州一老大爷跳完广场舞心情愉快,哼着小曲儿走到墙角解手,直接冲到脚下一个破陶罐里。正当他转身离去时,忽然看到罐底泛着亮光。上火了?怎么这么黄!大爷挠挠了头暗自思忖,不对,有东西!大爷蹲下身子拿树枝在陶罐里挑了几下,没想到撬起一块金灿灿的东西。
这个东西如同古代皇帝看的奏折,好几页连在一起,只不过不是纸做的。大爷用手指捏了捏,意识到可能是金子,扭头见四下无人,一把揣到怀里。
回家后,大爷颤抖着手掏出东西仔细端详,确认就是金子做的,薄薄的如一页纸那么厚,是由一长条对折起来的,有沉甸甸的坠手感。
原来老大爷一直单身,这几天跳舞时有位大妈总对他眉来眼去,他鼓勇气问了一下对方。大妈开门见山说,给俺买了金镯子,咱们先搭伙过。
大爷听后既高兴又发愁,家徒四壁的上哪里弄金镯子呢?今天捡到了金子,心里一下有了着落,激动的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就去商业街打手镯。老大爷瞅到一家首饰铺推门而入,店里姑娘吃了一惊,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不速之客。
大爷嘿嘿一笑:“瞅啥?你们这不是打首饰的吗?给大爷打个镯子!”姑娘有点不好意,笑着问:“哦,铜的吗?”“金的!”大爷收起笑,板着脸。姑娘有点不相信,但还冲里边喊了一嗓子:“老板,来活了,这位大爷要做个金镯子,出来一下!”姑娘话音刚落,从里屋走出一个中年男子。
男子用怀疑的眼神瞅了瞅大爷:“你要打镯子?”“对!”大爷坚定地回答。“拿什么打,拿出来看看!”老板双手抱在胸前问。大爷朝里边挪了几步,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托在掌心朝男子晃了晃。
老板眼前一亮,拿起金册子吃惊地左看又看,只见这个金册是由11折12片薄薄的“金箔”叠压而成,叠放在一起。目测边长10厘米出头,宽为7厘米左右,纯度很高,至少在97%左右。老板将金册子放在天秤上,显示重量为40.8克。
老板转身对大爷说,三天之后来取,加工费100元。大爷搓了搓手,表示没有那么多。老板说,这样吧,镯子给你做40克,余下0.8克就当加工费了。大爷说中,拿起店员开的收条走人。
老板转身唤出一个小学徒指着金册子说,去先把它化了,要小心,别给整漏了。小伙子举起火枪正要往金页上喷,猛然发现上面印着文字,仔细一看,还是繁体。现在没人用繁体字,难道这是件文物?小伙子心里一阵嘀咕,起身去报告老板。
老板拿放大镜照了照,发现左边四角及中间部位确实有字儿,分别为“霸北街西”,“韩四郎十分金”。老板从小就和金子打交道,过手不少老物件儿,马上意识到这东西不寻常。所以他决定先拿到文物部门鉴定一下,免得损毁文物。
博物馆工作人员看了金册眼睛立刻直了,随后便拿起电话报警,急得首饰铺老板张着嘴说不上话。打完电话,工作人员才解释说,昨天(4月23)温州鹿城区修路,突然挖出一个瓷罐,其一位农民工将罐口打烂,发现里边全是金银器物,于是众一拥而上抢了便跑,现在警察正在追缴被抢文物,眼前这件东西与那匹文物相似,所以选让警察核实一下。
那么那位跳舞大爷又怎么会得到金册子呢?事后才知道,原来剩下“空罐子”被扔到了墙角,由于年代久远,那块金册子被土封到了罐地,没被发现,正好被大爷冲了出来。
最后,经文物与公安部分鉴定核实,老大爷捡到的金册子称“金页子”,与被施工工人抢走的那些文物年代特征吻合,属于宋朝时期的窑藏物,于是便将其扣留。被抢文物陆续追回后,警方于5月29日将全部文物移交温州市博物馆珍藏,那册金页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那么说了半天,这个金页子到底有什么用途呢?其实就是一种货币,上面的“霸北街西”代表的是加工金页的钱庄名称及地址,这个地方在南宋的都城临安;“韩四郎十分金”代表的是为打造金页或为其成分做鉴定的工匠师傅,之所以印上名字,就是如果发现金页存在质量问题,以备追责。
宋朝经济发达,主要通行纸币,但由于通胀原因,纸币需要大量携带,所以极不方便,一些达官显贵便将金子做成金页,在出门或购物时方便使用,因为金子有很好的韧性与延展性,而且还易切割,所以在交易时剪下所需重量即可,这与花银子时用戥子称一样。
南宋1市斤为16两,折合640克,当时1两黄金相当于今天的40克,那册金页一两多一点,可以兑换35000枚铜钱,当时吃一顿普通饭菜十几文就够了,可见这册金页的价值相当可观。
我国用金子做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金子做的贝币。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间流通一种叫“郢爰”的金饼,这种金饼呈方小块拼接状,使用时可以切割。
秦汉时期主要以铜币为主,比如秦国的秦半两,西汉的五铢钱等,当时金子多用作赏赐,地方诸侯国向朝廷交纳税赋主要用黄金,铸成马蹄状,又称马蹄金,海昏侯刘贺墓就出土了许多。那些金子原打算进贡朝廷,但汉宣帝拒绝刘贺入朝,所以在他死后便当做了陪葬品。
南宋金页子这种形制特殊的货币的出土,对于研究当时货币、金融及经济,提供了直观且有价值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