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铁偕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华申画院常务院长、上海诗书画研究会会长、上海兰亭书法院副院长、上海诗词学会顾问、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画师、上海觉群诗社专家、上海新学科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兼职导师、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齐铁偕近作感言
龚云表
齐铁偕总能给人带来新的惊喜。他的近作,将诗书画三位一体,熔于一炉,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观后精神为之一振。他的这些水墨山水画笔简形具,宛若神品,宋人曰:“画之谓无声诗,乃先哲寄兴,有能品,有神品。神者才识清高,挥毫自逸,生而知之者也。”古人的卓见在齐铁偕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铁偕所写的与画相映衬的诗是新诗,却仍能从中感受到“春潮带雨夜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和“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张耒)等脍炙人口的诗篇的意趣余韵。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合璧,兼之铁偕那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行草,直如一席席美不胜收的饕餮盛宴。
纸本水墨《慈母的眼睛故乡的灯》
对一个画家而言,当他“由技入道”之后,就进入到“写境”和“造境”阶段。意境的高下取决于才情的多寡,而才情则来自学养和长期不懈的文化积累。潘天寿说:“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白石翁自谓其“诗第一,书第二,印第三,画第四”,这并非自谦之词,而是意在强调诗书所蕴藉的文化意义。观铁偕的画,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画面上透出的“迁想妙得”的才情和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这是他在文化上的全面汲取滋养和对艺术长期体悟后的厚积薄发,是无法用单纯技艺的发挥所能达到的。
纸本水墨《杨柳万条皆是雨》
画家的作品,是他自身性情自由抒发的最直接的表达,而作品所蕴藉的文化内涵,则最直接反映出画家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铁偕既喜施墨,亦擅敷彩,“淡妆浓抹总相宜”。他着意在作品中追求一种高远恬淡的意境,文心内美的气韵,潇洒舒展而显静气。在他的一组水墨山水画中,无论是“小桥流水”、“斜风细雨”,还是“天际帆影”、“晓风残月”,都营造出淡泊超脱的意境,别具一种自出机杼的笔墨气韵。
纸本水墨《威尼斯之晨》
这些作品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单纯的外部空间,而是起于外部物象的一种“内心视象”。铁偕面对物象,既观察又体验,从中领悟并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传达出物象的意韵神采和生命精神。这是他以当代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于传统的赓续与发展。这些作品显示了铁偕的传统功力,又具有当代的审美形态;令人陶醉的笔墨情趣和明显感知的现代意味合二而一,新鲜隽永而又洋溢着传统风韵,这应该是今天书画艺术最需要的文化品质。
纸本彩墨《曙红》
在铁偕的近作中,还有一类与水墨山水作品风格迥异,在图式上追求形式感、纯粹抽象意味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他在偶得妙想之下,将心中的物象推到极致的“不似之似”,抑或是他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率尔挥洒的“无法之法”。这也正如石涛所说的:“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铁偕熔铸自身的才情、性灵所形成的写意笔墨,将法变通,大而化之,不拘成规,“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既得之自然,又出人意表,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审美意境,凸现出一种被升华的精神境界。而对于观者来说,也因此被丰富了想象力,能够不拘泥于物象,而得以在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中遨游。这确是齐铁偕的过人之处。
纸本水墨《天鹅湖》
黄宾虹曾经说过:“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家能得其神韵,才是真画。”这种“内美”,当是一种得于心、应于手、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自然而然的至高至难的境界。赖有才情境自高。
纸本彩墨《灵雨》
铁偕妙悟通灵,深谙其道,在对大自然进行独特的艺术观察的同时,参悟人生,把大自然看作是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精神的实体。形式美应当存在于自然美之中,而只有把大自然“人化”,才能真正认识美的本质。铁偕把他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和表现,当作是人类从情感和知性上崇敬自然和生命的审美过程,在精神和心灵上同化大自然。也正是他得之于大自然的神韵,才造就了他画面的意境。这种精神或许也是当代画家所需要的。
纸本水墨《秋雨》
纸本水墨《雪霁》
纸本水墨《一蓑烟雨任平生》
纸本彩墨《晨星落水渔灯出》
纸本彩墨《树色烟光鸟语中》
纸本水墨《童年的油纸伞》
纸本彩墨《春雨》
纸本彩墨《飘落的童谣》
纸本水墨《一篙日光乱》
纸本彩墨《欸乃一声空翠间》
纸本彩墨《东风帆势轻》
纸本水墨《花影》
纸本水墨《太阳雨》
纸本彩墨《日月》
纸本水墨《水巷寻幽》
纸本水墨《野渡》
纸本彩墨《水做的江南》
纸本水墨《逝去的船笛》
纸本彩墨《月华》
艺术 | 教育 |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