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美元的棒球帽到1000美元的限量版圣经,从马克杯到NFT数字藏品,特朗普的"带货"清单令人眼花缭乱。大选还没开打,"生意经"倒是先火了起来。
这不免让人想起街边叫卖的小商贩。只不过,这回站在摊位后面的,是一位要角逐美国总统宝座的候选人。
短短三个月,哈里斯团队就筹集了近10亿美元,远超特朗普团队一年的筹款成果。在这重压之下,特朗普的"带货"策略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趣的是,这些周边产品中,不乏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设计。从自己的通缉照到"白人特权卡",特朗普团队似乎在玩一场"自黑"游戏。可细究之下,这恰恰体现了其政治智慧 - 越是争议性的商品,越能激发支持者的购买热情。
那些被定价99美元的NFT交易卡,真的只是简单的数字藏品吗?背后隐藏的,或许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饥饽营销策略:买卡不只是买卡,而是在购买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周边产品大战,却暴露出一个尴尬的现实:贴着"美国制造"标签的商品,其实难敌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当特朗普官网上40美元一顶的帽子,在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上仅售4美元时,选民的爱国热情究竟该往哪里引?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当一个高喊"美国优先"的候选人,其支持者却不得不选择外国制造的周边产品时,这种矛盾究竟反映了什么?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带货"大戏背后,折射出美国政治生态的异化。政治理念的传播,逐渐被商业化的符号消费所取代。选民不再是在投票支持一个政治主张,而是在购买一个符号化的身份标签。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火爆,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当"政治正确"让位于"价格实惠",理想主义的光环,终究抵不过现实生活的压力。
这一切,不禁让人想问:在商业利益与政治理想的天平上,究竟谁才是赢家?当政治营销沦为"带货秀",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否正在悄然改变?
或许,这就是当代政治的荒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