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距离首都北京战争最近的是1949年初,当时傅作义在北京驻有13多万重兵。而我军在城外驻军34万,两军对峙。
我们都知道最后是傅作义起义才让北京免于战乱,但如果傅作义当初选择了挺住,北京就远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好模样。
所以毛主席在公开场合多次表扬傅作义对解放北京的贡献。
对于一个国民党军将领来说,如何安置工作是一件非常关键而复杂的事情。位置既不能高,抢了“自己人”的风头,也不能太低,亏待了当初人们对的信任。
所以像其他国军的高级将领,和傅作义一样,一般是平行移动的,也就是一开始在国民党是什么军衔,或者加入我们党以后是什么军衔,不升不降。
比如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原来是国民党兵团司令。起义后,他还成为我军第21兵团司令。1955年,他也被任命为将军。例如,长春起义时担任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的曾泽生,在长春起义后也担任了我军第五十军军长。他们都平行移动。
但傅作义起义后,他并没有遵循这些先例,也没有在我军内部占据重要位置。而是脱下军装,从政当了水利部长。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是1949年至1972年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任期23年。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傅作义没有留在部队做他擅长的军队管理工作?他为什么会成为水利部部长?是他自己要求的,还是我们党分配的?
首先,傅作义之所以没有留在部队,主要是因为北平解放后,傅作义的20多万大军基本分散了。
有的人干脆回家了,有的应征到了四野,有的留在了华北,算不上完整的军队。这也不同于陈明仁等人的起义。所以,如果我们效仿别人,给他分配一个同级别的职位,恐怕就没有合适的职位了。这是由现实条件决定的。
另外,对于傅作义来说,如果让他领导一支解放军部队,恐怕也很难管理好。毕竟国共两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解放军战士难免会有抵触情绪,所以不呆在单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不过傅作义虽然没有留在部队,但是毛主席后来给了他一个军管会委员的职位。虽然他没有多少实权,但这也是对他军旅生活的一种肯定和安慰。
其次,做水利工作是傅作义自己强烈要求的。当然,这不是他的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有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进驻绥远时,就亲率十万大军兴修水利,专门成立了水利指挥部,提出了“治水与治军并重”的口号。当时主要管理的是河套一带的水域。
从1939年到1945年,他带领官兵在黄河修建了无数运河,其中大运河近1500公里,小运河3000多公里,可谓纵横河道。一些大的运河甚至可以走船,这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时傅作义部队挖的水渠灌溉了1000多万亩农田,当地百姓受益匪浅。农牧业和水产业迅速发展,把贫穷落后的黄河后套地区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塞北江南”。
正是因为这些成功的经验,傅作义才会向毛主席请求投身河套地区的水利工作。
但毛主席认为,以傅作义的经验和威望,在一个小小的河套地区工作,显然是大材小用。当时和傅作义一起起来的其他将领都被分配到军委工作。
后来傅作义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在担任水利部部长期间,他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虽然年近60,但他仍然每年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北起白山黑水,南至珠江三角洲,西至黄土高原,东至长江两岸。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中国的水利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974年4月,傅作义弥留之际,周总理亲自到北平医院看望,握着傅作义的手说:“傅先生,毛主席说你为解放北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对傅作义的又一次肯定。虽然傅作义已经说不出话了,但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天后,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病逝,随后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总理亲自主持追悼会,叶剑英副主席致悼词,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都敬献了花圈。可以说是无比辉煌,也为傅作义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满意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