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李广田在昆明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三个爱情传说之一的《阿诗玛》,本是流传于彝族支系撒尼族民众中的一部久远的爱情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故事之所以在国内变得家喻户晓,是因为中国电影史上同名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

说起这个歌舞片,还得从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流传在民间的阿诗玛的故事开始。阿黑和阿诗玛的故事,因为集中反映了彝族人民婚恋、习俗、生活和斗争,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引起了文艺工作者的注意。

1950年杨放在昆明杂志《诗歌与散文》9月号上,发表了收集整理的《阿诗玛》片段;1953年,朱德普在《西南文艺》5月号上,发表了自己整理加工的300行的《阿诗玛》;同年,昆明军区京剧团的金素秋、吴枫将《阿诗玛》改编为京剧上演,受到好评。

随后,云南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组建了“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深入云南省路南县圭山地区近3个月,对于撒尼群众中口头流传的《阿诗玛》故事进行了采访和搜集,搜寻到原始资料20余份。之后,黄铁、杨志勇、刘绮、公刘四位诗人,依据这些材料,整理出了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并于1954年7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6年,长诗《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剧本,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准备将其搬上银幕时,“反右”运动开始了、四个诗人都成了“右派”。尽管接下来此事被迫搁置了一段时间,但海燕厂对《阿诗玛》情有独钟、一直惦记着。

1960年,他们又请老诗人、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李广田对《阿诗玛》进行了重新修订。可是没想到的是,不久后李广田又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几经波折、到了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终于在《阿诗玛》的拍摄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很快组成了拍摄班子,并于1965年5月制作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阿诗玛》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田

在影片的制作中,李广田担任了文学顾问。李广田,1906年10月1日出生于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的一户王姓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过继给舅父,改姓李。北大读书时,曾和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

北大毕业后,李广田先后在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任教,1952年调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1968年11月2日,李广田先生被发现死在学校后面的莲花池内。值李先生忌日,如去特撰写本小文,以志追思。

当年,李广田是从云南省委宣传部接到“重新整理《阿诗玛》”任务的。在整理时,他先后对20余份《阿诗玛》的异文进行反复推敲,对撒尼诗的原句、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历经半载光阴,终于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说是整理、其实完全是再创作,李广田为此下了一番苦功。譬如关于“射箭”一节,原整理本只有寥寥4行:“拉弓射出三箭,人没到箭先中大门。三支箭都钉在热布巴拉家,大门,供桌,堂屋上。”

李广田觉得,作为故事发展的高潮之一,这么浅描淡写,太过草率,完全没有渲染出来当时的气氛。于是,他就将情节作了丰富完善,使得画面感十足,可谓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 阿黑回头射一箭,一箭射在大门上,
    吓坏热布巴拉家,全家拔箭拔不下。
    热布巴拉说:“阿诗玛呀阿诗玛,
    你家的金箭你能拔,拔下箭来你回家。”
    阿诗玛银镯戴手上,轻轻一拔就拔下,
    热布巴拉不甘心,还是不放阿诗玛。
    阿黑射出第二箭,二箭射在堂屋的柱子上,
    吓坏热布巴拉家,全家拔箭拨不下。
    热布巴拉说:“阿诗玛呀阿诗玛,
    你家的金箭你能拔,拔下箭来你回家。”
    阿诗玛耳环亮堂堂,轻轻一拔就拔下,
    热布巴拉不甘心,还是不放阿诗玛。
    阿黑射出第三箭,正中在堂屋的供桌上,
    整个院子都震动,热布巴拉着了慌。
    全家来拔箭,箭像生了根,
    五条牛来拖,也不见动半分。
    所有的办法都用尽,一箭更比一箭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诗玛》署名1(四诗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诗玛》署名2(李广田重新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诗玛》署名3(李广田修订)

经过李广田重新整理的《阿诗玛》,诗句共1800余行,对原整理本修改250余处,他还专门写了篇12000字的长篇序言。到了196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李广田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而是署“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重新整理”。

此书出版后,他还坚持不要稿酬。有关单位曾先后三次将稿费送到门上,他都坚持分文不取。最后他提议将稿费转赠给阿诗玛的故乡、作为文化活动的经费。

《阿诗玛》出版后在文化界、文学界引起广泛反响,李广田的整理被认为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学整理工作的一个范本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