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诗仙”的美誉,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很多的经典名篇,堪称唐朝诗坛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那么,也能有让他甘拜下风认输的人吗?

确实有这么一位人物,他的名字是崔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颢,汴州人(今河南开封),盛唐诗人。《旧唐书》中将他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列为“才名之士”。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或稍前稍后,年轻的崔颢即已“登进士第”。

据云,其人“有俊才”却“无士行”,嗜好赌博,好酒又好色,娶老婆专挑漂亮的,稍有点让他不满意立刻“弃之”,“前后数四”换掉老婆。早期诗作也颇为“浮艳”,“多陷轻薄”。

或许正是这些因素的妨碍,以致20多年游宦外地,仕途几无升迁。

后来,崔颢从军边塞,诗风徒然一变,开始写作以军旅生活和塞外风光为主题的诗歌,唐朝文学评论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其“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意即,后期作品转入了雄奇、劲健,部分展现“塞垣”、描叙“戎旅”的诗句,甚至可与南北朝文学巨擘“鲍照、江淹并驱也”。

同时,崔颢还写下了一些清新隽永的真切自然的状景纪事诗。

首屈一指的就是那篇独占“千古之奇”的《黄鹤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能力压李白、杜甫夺得唐诗排行榜第一的席位是有依据的,据称,它有三个单项第一:

古代选本选录次数第一,历代评点次数第一,现当代文学史录入次数第一。

宋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严羽也评价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清两代,赞许此诗“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者不乏其人。

夸也夸完了,下面我们说点实际的,写黄鹤楼的诗词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崔颢的这首可以成为“绝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来说,人们登临赋诗,多是从自然景色入手,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等。

而崔颢登上黄鹤楼,最先着眼的不是黄鹤楼上的景色,而是“黄鹤楼”这个名字。

据说,这濒临万里长江的黄鹤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王子安在楼上跨乘黄鹤,飞上天去,成了仙人。

这当然是虚无缥缈的故事,但崔颢从神话传说入手,把虚的事看以为真,巧妙地以黄鹤的具体形象,引导读者思考,和他浮想联翩。

这样的写法,确实新颖而奇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鹤楼》的前四句,完全是崔颢抒发对名胜古迹的感慨,他让“黄鹤”一词重复出现,散文般平实的语句,一气呵成,让人很容易理解。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四句看似连贯而下,但其实每句诗都有转折,很妙。

像第一句,说仙人已乘黄鹤走了。本来,走就走了,在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但第二句,说黄鹤走了,但黄鹤楼还在,这就是一变。

可是,雀鸟飞走了,往往还是会飞回来的,所以第三句就强调,这黄鹤是永不回来的了,这又是一个曲折。

最后,他才说自己登上黄鹤楼,仰天望去,只觉得千年万载,黄鹤楼上的天空一片空荡荡,只有几片白云在这里悠悠然飘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六句又来了一个大转折,他写自己的目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如果说前四句,是写诗人遥望天际,那么从此刻起,转为写眼光朝下,细看黄鹤楼下的景色。

地面上的一切,他看得清清楚楚,和他仰视天空时只见白云悠悠,一片迷茫,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第七、第八句的视野延伸做准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乡关”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是生命意义上的故乡。

所以,这两句并不只是简单的思乡,而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探析人类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哪里才能让生命得到安顿?这样理解,才能够和前四句有明确的意义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首诗的立意,其实是在问生命最终该落脚到何处。

这不只是一个思乡问题,而是相当于“你往何处去”的哲学问题。

“你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具有终极性。

要知道,一首诗的好坏,最根本的就是诗的立意,古人说意高则文高,意矮则文矮。这首诗的立意,就是长久被人们称颂的关键。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李白曾经也想赞叹黄鹤楼之美,却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解锁更多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