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好像越来越看不懂中文了......
网络新梗热梗层出不穷,像最近的什么集门、独one无two、C牛马O等:
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就不知道是啥意思;明明大家都是中国人,但理解时还需要依赖翻译。
家长满头问号,但对8G冲浪、网速遥遥领先的中小学生,网梗用得飞起。
语文老师:小学生作文里时不时冒出一句“栓Q”已经不是小范围的现象了。
网络热梗充斥中小学生的日常,不免让人担心:不加限制使用网络语言,会不会影响孩子们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和习惯?
而且网梗,已经成了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因为网络冲浪太多,学生们发现:
每次想表达什么,都只想得到“离谱”“笑死”“大无语”“破防了”,需要正经表达时就成了有口难言的“哑巴”,语言的表达变得匮乏,似乎不玩梗,连话也不会说了。
有人还因此在豆瓣上创建了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小组的成员已经超过了38万。
图源: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
那么,文字失语具体有哪些表现?中小学生该如何应对“文字失语”?
01
文字失语下
语言是思维思想的载体
“文字失语”,大意指无法用逻辑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这一现象广泛存在,包括但不限于:
你有没有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想要编辑一条朋友圈和微博,但苦于没有满意的文案,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些有实际内容的东西。
打字时代的我们,有时难得提笔写字,提起笔来却忘记了该如何下笔。
不禁感慨:看到美丽到震撼人心的风景,双眼放光,脑子里千回百转,最后只蹦出来一个“我去,太美了”;
真实体现了:啥叫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网上看见别人的评论,我们只会“哇塞,好会说,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只会依赖互联网嘴替。
在一些需要逻辑严谨、或形象生动表达的时候,无从开口,只会说一些苍白贫瘠的“口水话”。
图源: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
看到一个有趣的帖子,打开评论,清一溜的玩梗刷屏,当玩梗泛滥时,言语的不断重复,产出不了新的信息,形成了无意义机械“复读”。
而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也会“用进废退”,当我们习惯了同质、碎片化的表达,思考能力和严谨表达能力,也是要退步的。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部分人都不擅长于说或者写逻辑严密的长句,输出一段话比较费劲了。
图源:小红书@浮盏
另一方面是网络互联引发的同质化,我们总是趋向于有社团性的话语,从中获得群体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徐默凡表示,网络黑话也是一些社群内部的一种交流方式,只不过在网络时代,这些社群主要为亚文化社群,像饭圈、二次元、电竞圈之类。
甚至于不同平台上聚集的人群,也产生了自己的行话,如B站的弹幕,知乎上的问答,都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表达形式。
而“网络流行语有一个特点,你用的越多,这个词语所支撑的对象越大,它的内涵就会越小,导致这个词语用到最后语义泛化,什么都能指,你不知道它到底指向一个确切的语义,似乎成了一个万金油,放到哪都管用。”
徐默凡说,这种语言习惯用多用久了以后,会影响成年人对事情的辨别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很多网友对此很有共鸣:越冲浪越被网络热梗包围,形成一个思维焦虑与表达失语的恶性循环。
02
“文字失语”的另一面
语言膨胀
语言的面前是一个强大、丰富和广阔的世界,不只是文字世界。
就像今年诺奖得主韩江所说:
“语言本身是一种创作材料,语言的质感和结构,是为了精准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服务的。”
原本我们可以在当下庞大的语言洪流中学着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抱着好奇心穿越抵达另一片文化领域的窄门,通过语言的排列组合,与接触它的人发生碰撞。
但一个现象是,学生们通过语言看到的世界没有越来越大,语言倒是越来越膨胀了。
语言学家李宅安认为:
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的不匹配,就会出现语言的通胀。
现在流行原本一句简单的话,不仅在字数上膨胀了,在情绪传达的程度上也越来越夸张化:
图源:豆瓣@A-a-ron
在字面上,字数和情绪超过本身,呈现冗余状态,这便是“通话膨胀”的精髓。
当然语言膨胀的出现有社交礼仪的考虑,美国组织行为学者达福特认为文字聊天是一种“贫媒体”,也就是它无法传递功能性交流以外的信息。
所以,在非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我们在文字表达上更加慎重。比如,令人哭笑不得的某高中教师培训,为了避免学生的误会,老师最好用“哈哈哈哈哈哈”取代“哈哈”;
用“嗯嗯嗯”取代“嗯嗯”,用“~”取代“。”,树立可亲可近的老师形象。
可表达,是为了让自己和对方都能听见互相的心声。相同的信息量,被更长的文字表达,可能只是文字的堆砌。
同样的还有“废话文学”,比如“年轻人你就记住,你别管记住什么你就记住”;
图源:小红书@夹星记
还有像万能回复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图源:小红书@用户9539384891
但在表达情绪之外,“语言膨胀”也会消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
当一个人在用膨胀的话语表达夸张情绪的时候,对应的极有可能是一个面无表情对着手机打字的面孔。
一边是语言膨胀,一边又是文字失语,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两个现象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呢?
其实,“语言膨胀”像是“文字失语”的另一面,超量的话语反而反映出我们表达的日益匮乏和套路化。
语言的膨胀,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试图用过于浮夸的语言填补空白的情感,用过于繁琐的文字遮盖思维的简单化。
3
好好说话
语言来自于思考和感受,匮乏化或膨胀化的话语表达,都会养成我们在思考上的懒惰,而这种懒惰,进一步阻碍了我们的感受能力和思考力。
比如一博主分享的,大家习惯用“一辈子总得去哪里”,代替精准地对一隅风景的感受。
图源:bilibili@凯尔特柚
所以对语言能力的重塑,迫在眉睫。
其实如何重塑语言文字能力,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比如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
要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并且强调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
10月11日,网信中国公众号发文称,按照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安排,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而从学生个体,豆瓣“文字失语症自救小组”总结了一个恢复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值得参考——打败“文字失语”的秘诀在于大胆“输出”。
开始练习吧,尝试用自己一句话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难以捉摸的情绪,去描写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的一瞥景色。
图源: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你也许会发现,写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展现自我思考与感受的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图源: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拾语言的力量,除了具有大众共鸣的网络语言外,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更具个性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在表达的过程中,你能够久违地感受到内心情绪的存在,感受到人类作为主体思考的力量,感觉到双脚真正踩到了名为“真实”的地面上。
参考资料:
[1]新周刊:除了“笑死”,我不知道说什么了
[2]知著网:“互联网嘴替”与“失语症患者”,存在于网络世界的两端
[3]光明网:短视频上瘾,是文化体力不足的警报
[4]看天下实验室:在热梗和AI的夹击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课?
[5]暴走漫画:“村村大卡比”到底是啥?你们不是在骂我吧
[6]Vista看天下:网络烂梗与黑话,包围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