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100年的奋斗路,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旧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28年,推翻了三座大山,才实现了新中国的独立。
建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又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让一个人口众多的东方农业大国迅速向现代化国家迈进。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批批党的好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辞劳苦。
薛驹就是其中的一位革命老前辈。他出身富商大户家庭,本可以安心享受荣华富贵,但却主动放弃一切,投笔从戎,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薛驹,原名薛家驹,1922年3月出生于山西运城。
和当时很多因为贫困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不同,薛驹的家庭在运城非常富有,而且地位显赫,不仅有800亩土地,还开着钱庄和纱厂。
薛驹还有个弟弟叫薛家骥,兄弟两人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
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统治全国后,新老军阀争霸,战乱连年不绝,社会大背景黑暗又腐败,山西人民的生活尤其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薛驹的童年。
父母对兄弟两人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把他们送到运城最好的学校读书,还希望他们将来能继承家业经商养家。
但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太原在1937年11月沦陷,运城也相继沦陷,日军占领了山西98%的地区,15岁的薛驹再也没有办法在家乡安静读书。
他背诵着“国破家何在”的诗句,决定把名字中的“家去掉字,改名薛驹。
1938年初,薛驹来到了上海,一边在南方中学求学,一边参加学生救亡运动。
他开始阅读大量的抗日救亡书籍和报纸杂志,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与主张,对共产党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国民党的憎恨心理与日剧增。
1938年12月,16岁的薛驹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并担任南方中学中共地下党支部委员、校学生会主席。
南方中学毕业后,薛驹考上了上海大同大学,担任中共地下党上海学委中学区委委员、区委书记,秘密参加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在学生间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积极发展进步青年加入我党。但是由于党员身份暴露,薛驹在大同大学肄业。
1941年1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军长叶挺带领下,和国民党军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
很快,中央军委发布在苏中地区组建新四军的命令,建立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1年4月,薛驹被上海党组织派到苏中抗日根据地,负责培训青年、学生工作,在根据地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
此后直至抗日战争结束,薛驹一直在苏中地区工作,先后任苏中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指导员、中共如中分县县委书记、苏中四地委城工部南通特派员等职务,发动当地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救亡、“二五减租”和民兵斗争。
抗战胜利后,和平曙光初现,但是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国共内战爆发。在解放战争中,薛驹先后在苏中地区、浙江省姚虞县
、余姚等地区负责民运工作。
在四明山区,他还领导游击队开展了两年的敌后游击工作。虽然他是大学生干部,但依然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学习游击战术,苦练杀敌本领,打仗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建国后,薛驹一直在浙江工作,先后担任浙江宁波地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等职务。
尤其在担任省委副秘书长期间,薛驹配合毛主席秘书田家英参与了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和合调查”。
1961年1月,薛驹和田家英等人赶赴浙江嘉兴县魏塘人民公社的和合生产队
,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并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当毛主席知道地处鱼米之乡的和合生产队粮食亩产量只有
291斤,比解放前还低时,非常震惊。
毛主席要求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此后全国农业形势迅速好转。
“和合调查”可以说在当时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毛主席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此事,告诫全党要实事求是。
晚年的薛驹曾感慨地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决不能丢。
1966年后,在国家那段特殊的岁月,薛驹被打倒并调离工作岗位。但身处困境的薛驹从没有放弃信念,他相信乌云早晚会散开,国家很快会恢复正常秩序。
1972年,薛驹复出工作,先后担任浙江省委秘书长、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
1983年3月,薛驹担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1987年3月,65岁担任浙江省委书记。
在浙江任省委书记和省长期间,薛驹高度重视“三农”和乡镇问题
,尤其是浙江的乡镇企业不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为村民致富开启了一条新路。此外,义乌小商品市场能够从浙江走向全国,薛驹功不可没。
1988年12月,薛驹卸任浙江省委书记,随后任浙江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1998年5月离休,今年已经99岁。
回顾薛驹书记的革命历程,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始终甘于奉献、实事求是、大公无私,向薛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