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Character Amnesia in China(中国人的汉字健忘症)

多年前,我访问北京时,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三位博士生共进午餐,他们都是汉语的母语人士。那天我正好感冒了,想写一封短信给朋友,取消下午的约会。我发现自己想不起“喷嚏”这个汉字怎么写。我请三位朋友帮我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三个人都尴尬地耸耸肩。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正确地写出这个汉字。我心想:北京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的哈佛”。谁能想象哈佛大学英语文学系的三位博士生忘记了如何写英文单词“喷嚏”?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绝非罕见。这是我第一次遇到一种在中国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即“汉字失忆症”。中国人,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在忘记如何写普通汉字。如何解释这个奇怪的问题?

汉字与识字问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这些标志性符号与中国历史、哲学和艺术紧密相连,几乎是文化本身的符号代表。汉字数量惊人,在世界文字中独树一帜。历史记录中出现的汉字的确切数量尚有争议,但肯定有数万个。官方新华字典的最新版本包含13,000多个字符,但只需4,000-4,500个字符即可完全识字。因此,几个世纪以来,直到现在,掌握汉字系统对中国儿童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王朝时代,只有富裕精英的后代才有时间和财力在童年时期用毛笔练习写字,因此20世纪初的识字率大约为10% 至15%——而这个数字在1949年毛泽东掌权时几乎没有变化(Ross 等人,2006年)。

1912年清朝灭亡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的五四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向语言改革,重点是汉字和识字问题。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外国侵略和剥削之后,中国改革者认识到需要培养受过教育的民众,而记忆数千个汉字的艰巨任务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绊脚石。许多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甚至后来的毛泽东,都主张彻底废除汉字,转而使用字母系统(Moser 2016)。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信息革命之中,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大量的汉字并不适合以字母为基础的打字机、电报和电传打字机的世界。几十年来,中国语言学家和发明家们努力开发语音方法、字符分类方案和字符输入系统,以将古老的汉字带入二十世纪的信息环境(Tsu 2022)。

1949年,毛泽东掌权后,出于务实的考虑,他没有废除汉字,而是推行了简化汉字的政策,精简了数百个最常用汉字的笔画。将繁体字和简体字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地了解简化汉字的省时优势:

传统的他们几个都在广州艺术学院学习书法和国画。
简化了他们几个同学都在广州艺术学院学习书法和国画。
拼音:Tāmen jǐge bìyèshēng dōu zài Guǎngzhōu yìshù xuéyuàn xuéxí shūfǎ hé guóhuà。
翻译:那几位研究生都是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书法和中国画的。

虽然这种简化使2,000个最常用汉字的平均笔画数减少了12.5%(DeFrancis 1984),但简化的汉字仍然需要多年的练习才能掌握,而且其在提高识字率方面的效果尚不确定。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台湾和香港至今仍在使用复杂的繁体字,但其识字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大致相同。

1949年后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开发一套字母系统,用于向大量讲其他汉语的公民教授普通话的发音。在语言学家周有光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委员会开发了一种罗马化方法,称为拼音(字面意思是“拼写声音”),用于教育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语出版物。拼音现在已成为世界标准,也是互联网和大多数数字设备的默认汉字输入法。

经过几十年的教育体系改进,中国的识字率目前已达到惊人的97%(Statista 2024),但专家指出,中国官方的识字标准相当低。1988年国务院文件《扫除文盲条例》规定了基本识字的两级标准:农村人口识字1,500个字,城镇居民识字2,000个字。这一标准低于教育部对六年级学生识字2,500个字的要求,至今仍未改变(Wikipedia 2024b)。

网络空间中的汉字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和新的数字化信息环境的诞生为汉字处理带来了挑战和突破。由于计算机内存的迅猛增长,中文文字处理已成为常规且用户友好的工具。标准的 QWERTY 键盘现在不仅可以输入拼音,还可以输入许多其他输入系统,使汉字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与字母并驾齐驱(Mullaney 2024)。跨越了信息技术的几个阶段,中国公民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子平板电脑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利用拼音字母输入、电子手写板和语音转文本技术。如今,中国人正热情地追随这股势不可挡的全球潮流,越来越多地放弃使用纸笔,转向完全数字化的语言处理。

然而,对中国(以及程度较小的日本)来说,这些技术突破导致了一个特殊问题:中国人越来越忘记如何用手写汉字。当然,这种失误并不是什么新现象。由于需要记忆的符号数量庞大以及人类记忆的局限性,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患有所谓的提笔忘字——字面意思是“提起笔,忘记字”)——通常被译为“汉字健忘症”(Mair 2010)。然而,这种新出现的数字化健忘症不仅仅是忘记一个生僻字的几笔画那么简单。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也会忘记如何写“厨房”、“嘴唇”、“咳嗽”和“扫帚”等字。Victor Mair(2014)提供了一个关于汉字健忘症严重性的惊人例子。下图是中国一位社会科学研究员匆忙写下的购物清单。清单的作者费了好大劲才记住“鸡蛋”、“虾仁”和“韭菜”中的字,最后只能求助于拼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有多普遍?很少有实证研究评估这一现象的严重程度。《中国日报》和其他出版物进行的非正式调查报告称,大约80% 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人物遗忘症(维基百科2024a)。一些研究项目已经开始研究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Wang 等人2020;Langsford 等人2024),但很难根据职业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来评估数据。

教育体系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几年前,我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就汉字遗忘问题的频率进行了非正式的课堂讨论。如果让学生在“很少”、“偶尔”或“经常”之间做出选择,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经常”。然而,尽管汉字遗忘的频率很高,但学生们似乎还是接受了这个问题,认为它只是一种轻微的烦恼。他们会耸耸肩说:“当我记不住一个汉字时,我就用手机查一下。”

中国大学生可能并不关心汉字失忆问题,但在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保护主义者中,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到痛心不已。很难完全表达汉字对中国人的深切敬意。传统上,汉字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本传播。人们认为,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反映了书写者的道德品格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人们认为,汉字所体现的持久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是通过书写行为本身传递给后代的。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仍将写汉字视为爱国主义和文化认同的肯定,使其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旨在解决这一危机的措施。教育部在其网站上规定,小学生每周必须上一小时书法课,高中必须将书法作为选修课加入课程(《中国日报》2011年)。与我交谈过的高中教师抱怨说,这些措施似乎是对问题的误判(用毛笔和墨水写汉字的技能与汉字遗忘问题基本无关),而这些课程的增加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沮丧。

为了让年轻人认识到写汉字很有趣,中国政府利用了电视媒体。2013年,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首播了两档游戏节目,分别是《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些节目按照标准的真人秀节目形式制作,采访年轻参赛者,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爱好以及对写汉字的热爱。在每一轮比赛开始时,主持人会向参赛者介绍目标单词或成语,随着时间的流逝,镜头会切换到孩子们的特写镜头,他们手握笔,绞尽脑汁回忆指定的汉字。每一轮比赛结束后,镜头都会跟拍到参赛者在后台,获胜的学生会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拥抱和亲吻,而落选的参赛者则会得到支持他们的父母的安慰,他们泪流满面。这些节目成为了很棒的真人秀节目,但它们并没有激发人们写汉字的热情,反而让公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参加汉字听写比赛的选手被“胳膊肘”、“癞蛤蟆”、“髋部”等汉字难住了,当然还有“打喷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的根源

鉴于字母语言的使用者也大多在电脑或智能手机上书写,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种汉字遗忘症在中文(以及程度较小的日语)中如此普遍,而字母文字的使用者却能同时保留打字和手写能力?

答案很复杂,但肯定与汉字的“表音性”较弱有关,而其他文字则专门用来传达语言的声音。在用符号表示语音信息的书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良性循环”,即语言的四种功能——说、听、写、读——相互促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字法可能在语音上不一致,例如英语拼写,也可能高度一致,例如韩语韩文系统。没有一种书写系统是完美的语音。但语音系统使母语人士能够仅用几十个符号就能可靠地写出他们能说的任何内容,并大声朗读他们能读的任何内容。

由于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汉字的功能基于一种非常不同的范式。最初,所有汉字都是“表意文字”,代表语义,但不提供任何有关语言单位声音的线索。这些图形类似于我们在字母表旁边使用的附加符号,例如 $、%、&、@ 等,这些符号必须记住。后来,随着汉字数量的激增,汉字中加入了表音成分,作为音节发音的提示。不幸的是,在现代,表音成分变得如此不可靠、不一致、含糊不清和多变,以至于它们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有用的语音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书写系统打破了字母表提供的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文中,汉字的发音无法提供书写形式的线索,书写形式也无法提供太多或完全没有关于发音的信息。这意味着发音、语义和符号的关联必须通过多年的死记硬背才能完成。

正如 Victor Mair (2010) 所描述的那样:

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确书写汉字是一项高度神经肌肉的任务。人们必须练习数百次才能掌握它们。而且,就像演奏小提琴或钢琴等乐器一样,人们必须经常练习书写汉字,否则对汉字的控制就会消失。

对于字母语言的用户来说,打字的过程可以强化正字法,即符号与声音相匹配的规则。对于中文使用者来说,打字输入只能强化拼音拼写,而不是汉字本身的形状。

接受新常态?

必须指出的是,汉字遗忘并不意味着文盲。在数字时代逐渐消失的技能是书写汉字的能力,而不是识字的能力。中文使用者仍然能够轻易识别汉字,汉字遗忘对识字率没有影响就是明证。举个类似的例子,大多数人可以轻易识别高音谱号()的音乐符号,但很少有人能凭记忆画出它。汉字也是如此;识别并不依赖于书写符号的身体能力。这一切有点讽刺:数字技术既是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值得吗?下个世纪,中国人是否再也不会用中文书写?有人会说,手写字的消失只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又一次不可避免的文化传统损失。那些在手机上使用计算器的人不会为马掌的灭绝而感到悲伤。其他人则有理由哀叹这种历史悠久的仪式的消失,这种仪式将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与中国文化的起源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有句俗语:“有得有失。”

此文作者为David Moser,他拥有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他在北京工作了30年,在多所大学和美国留学项目教授语言学。2017年至2019年,任北京大学燕京书院副院长。莫泽是《十亿种声音:中国对共同语言的探索》一书的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