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甘芳容1 韦小勋1 黎芳2

单位 |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1.医学检验科;2.老年医学科

前 言

霍乱弧菌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甲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引起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包括腹泻,软组织疾病,败血症和眼、耳感染。该菌因造成多次世界流行,且曾被作为生物武器而让临床医生谈“霍”色变。霍乱弧菌真就那么可怕吗?近期我科分离到一株霍乱弧菌,就该病例谈谈霍乱弧菌的那些事儿。

案例经过

患者,女,90岁,家属代诉其于1周前双膝以下出现皮肤肿胀,呈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家人予热水泡脚,随后出现皮肤潮红、水疱、伴有破溃。自行涂药处理,而后局部皮肤红肿、破溃加重伴渗液。

家属视病情重,于6月29日至我院就诊,急诊拟“下肢软组织感染”收住老年医学科。患者住院前2周有摔倒致头部外伤而后卧床史(未至医院就诊)、老年痴呆病史。自患病以来,患者精神差,有咳嗽咳痰,无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入院体格检查,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20/61 mmHg。营养中等,语言障碍,急性面容,自主体位,平车进入病房,查体不配合。皮肤黏膜检查,可见皮肤潮红有皮疹,全身散在淤青,双上肢散在抓痕。

骶尾部有一范围为11*10cm不可分期压疮;右前额皮肤破损为3*5cm及眉弓处皮肤破损3*3cm,皮肤潮红,有少许脓液、渗血;左侧小腿皮肤破损12*20cm及右侧小腿皮肤破损15*23cm,皮肤潮红,有少许渗液。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辅助检查:

心电图见房性早搏。胸片见两下肺炎。头颅CT提示右额部软组织挫裂伤,颅内无外伤性改变。

血常规,白细胞:14.58×10^9/L↑,红细胞:3.28×10^12/L↓,血红蛋白:101.0g/L↓,血小板:24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8%↑。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175.47mg/L↑。

生化,钾:2.93mmol/L↓,钠:128.0mmol/L↓,氯:93.0mmol/L↓,钙:1.84 mmol/L↓,铁:1.1μmol/L↓,HCO3:29.3 mmol/L↑。总蛋白:52.0g/L↓,白蛋白:25.4g/L↓。RBP:7.3 mg/L↓,CYS-C:1.13mg/L↑,HDL-C:0.72 mmol/L↓。TT3:0.46nmol/L↓,FT3:1.96pmol/L↓。免疫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免疫,HBsAg >250 IU/mL↑, HBeAb >5.0 IU/mL↑, HBcAb >25 IU/mL↑。HBV(DNA):2.14×107IU/mL↑。

凝血功能:PT:15.40秒↑,APTT:38.3秒,TT:16.7秒,FIB:4.20g/L↑,DD2:950ug/L↑,ATⅢ:68%。

微生物检查:入院当日取头部伤口、臀部压疮和下肢伤口分泌物标本行微生物培养寻找病原体。原始标本涂片均可见:白细胞>25/低倍镜视野,G+球菌偶见,G-杆菌大量,偶见真菌孢子。

30日,患者头部、下肢分泌物培养出大量白色、湿润、β溶血的纯菌落(图1),经质谱(安图MS1000)鉴定为霍乱弧菌(图2),后将培养菌送疾控进一步完善霍乱弧菌分型。臀部压疮分泌物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三个部位分泌物真菌培养均检出奥默柯达酵母。当日,嘱陪护人立即留取患者大便,完善粪便霍乱弧菌检查,并予接触及消化道隔离。7月1日,市疾控中心回报结果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PCR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霍乱弧菌菌落和革兰染色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霍乱弧菌质谱鉴定结果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检验提示低蛋白血症,予肠外补充脂肪乳及氨基酸营养;同时血钾、钠、氯均低,予补钠补钾对症处理。患者乙肝小三阳,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护肝、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患者下肢水肿,用呋塞米+螺内酯利尿减轻负荷治疗。患者皮肤软组织感染,治疗上经验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抗感染。

头部和下肢分泌物培养可见大量单一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生长,且和涂片结果相符,考虑为致病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和孢子分别为粪肠球菌和奥默柯达酵母,其菌量少,怀疑皮肤表面定植菌。

在我室报告鉴定为霍乱弧菌后,患者治疗上加用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夫西地酸乳膏于皮疹处外用。至7月3日,患者粪便未检出霍乱弧菌且抗生素疗程足,治疗上停用环丙沙星。期间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考虑肺炎,停用

头孢呋辛,改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加强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变化和用药时方案见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患者体温变化和用药时方案

经治疗,患者头部、双下肢伤口较前稍好转(治疗前后对比,见图4),无发热。但患者伤口恢复较缓慢,且CT显示其右侧胸腔积液较多,建议继续住院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要求出院,并于7月6日办理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患者伤口治疗前后对比

案例分析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水域中,主要是海水,也可在淡水湾塘、河流和湖泊中生长。根据菌体脂多糖抗原(O抗原)不同,将霍乱弧菌分为210多种血清群,其中只有O1群和O139群可以引起霍乱[1]。

霍乱与卫生条件差有关,直接用受污染的地表水来饮用、洗浴、烹饪和灌溉是主要危险因素。非O1群和O139群则不会导致霍乱,但也可引起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如腹泻,败血症以及眼、耳感染等[2, 3]。

因此,对流行株应采取霍乱的防疫措施,非流行株则按一般细菌感染处理。肠道内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肠道外感染则多为接触感染,如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形成局部感染病灶,原发性败血症则可能在摄入生的海产品后发生,或是伤口感染后继发的菌血症。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免疫功能未见异常。作为一位卧床病人,其头部和腿部伤口分离出非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推测可能是患者摔倒于受该菌污染的地面而感染的。患者出院后三周电话回访,伤口几乎全愈合。问至具体暴露途径,患者家属拒绝答复而未能细探。

知识拓展

霍乱弧菌的致病机制包括毒力基因盒和致病岛,ctxAB基因可编码霍乱肠毒素,导致大量液体和电解质排泄到管腔;tcpA基因编码毒素协同调节菌毛相关蛋白,使菌体黏附于胃肠上皮。而非O1群和O139群则很少产生霍乱毒素[4];部分产毒素菌株所致感染其症状也比典型霍乱更温和。人类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发病高峰在一年中较温暖的月份。

霍乱弧菌的鉴定主要是从鉴别培养基上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方法包括传统的生化鉴定、霍乱血清凝集和当前流行的质谱和分子PCR检测(图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霍乱弧菌的检验程序[1]

本分离株经质谱(本室)和PCR方法(市疾控中心),均鉴定为霍乱弧菌。然而,有趣的是,与常见的霍乱弧菌不同,该菌在TCBS平板上的形态,表现为不分解蔗糖的绿色菌落(常见霍乱弧菌为分解蔗糖形成黄色菌落),这是极为少见的。

此外,由于可导致霍乱的O1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分解蔗糖的,因此,也可从分解蔗糖能力来排除该血清群。但不分解蔗糖的毕竟是少数,因此该方法也有局限性。

一般来说,对大部分霍乱弧菌引起的肠胃感染,推荐补液治疗优于抗生素治疗。然而,抗菌治疗可缩短腹泻时间和微生物滞留时间,并减少恢复所需要的补液量,而且患者通常在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就得到治疗。

针对霍乱弧菌,CLSI(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解释指南局限于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类、叶酸途经抑制剂和氯霉素。体外试验显示其对氨基糖苷类、阿奇霉素、喹诺酮、超广谱β内酰胺类敏感(>90%)[5]。

治疗首选阿奇霉素、红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或环丙沙星,疗程均为3天[6]。我室分离的菌株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对左氧氟沙星中介,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以及复方新诺明药物耐药(图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分泌物培养药敏结果

总 结

本例患者,伤口分泌物检出多种菌,但其主要为霍乱弧菌,因此治疗上主要针对霍乱弧菌,经治疗患者病情极大好转。霍乱弧菌是导致甲类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在未明确其血清群前,应按照传染病启动上报。

依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发现甲类传染病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本例患者在经质谱鉴定为霍乱弧菌后,由于本实验室不具备血清群鉴定的能力,因此,将结果报告临床后,及时报备相关管理科室并联系当地疾控部门进一步鉴定。

这也是本实验室离“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最接近的一次,而我科也经由此次案例开展了系列生物安全培训、传染病发现上报应急培训和演练。只有常怀远虑,方能临“微”不惧,从容应对。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梁思群,副主任技师

只有01/0139群霍乱弧菌可导致霍乱,对此流行株应采取霍乱的防疫措施,而非流行株(非01/0139群)则按一般细菌感染处理。因此,若分离出霍乱弧菌,需保持平常心对待。临床分离出霍乱弧菌后,应尽快进行血清学/流行株的鉴定,同时报告临床进行隔离治疗。

霍乱弧菌多分解蔗糖,我室分离株为不分解蔗糖的菌株,这是极为少见的。因此,TCBS平板筛选霍乱弧菌时,应关注到该菌具有不同菌落形态,以减少漏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J].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 BAKER-AUSTIN C, OLIVER J D, ALAM M, et al. Vibrio spp. infections [J].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8, 4(1): 8.

[3] 李文静,陆书华,李晓哲, et al. 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血流感染病原学和临床特征[J].检验医学, 2023, 38(12): 1191-1194.

[4] 李凤娟,阚飙,王多春.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流行、致病因子和耐药[J].疾病监测, 2014, 29(03): 239-242.

[5] JORGENSEN J H.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1th Edition [J]. 2015.

[6] 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实用抗感染治疗学, 2004.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