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13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双年会(CSPE2024)在北京召开。大会以“三十而励,向心而行”为主题,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难点课题,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心律失常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荟萃我国在心律失常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以期与各位同道携手,推动我国心电生理和起搏事业蓬勃发展,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聚焦临床需求 多维度展示前沿技术进展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以“中国心脏性猝死防治现状与挑战”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研究人群分布情况、院外心脏骤停的预后特点、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趋势等,探讨了我国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现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心源性猝死公共场所应急救护体系,并介绍了心脏猝死预防的最有效手段——埋藏式除颤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以“中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现状与展望”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心律失常是一类古老又年轻的临床常见疾病,而介入治疗开启了心律失常诊疗新时代的大门。半个多世纪以来,心律失常器械和导管消融新技术日新月异,心律失常诊疗正在向着综合、联合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当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存在基础科研水平受限、本土临床研究缺乏、原创性技术及器械稀缺等问题。他指出,未来应开展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建立健全心律失常介入技术质控体系、提升临床诊疗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研发心律失常治疗技术、规范随访及远程管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以“亚临床房颤(SCAF):临床意义和抗凝治疗”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SCAF的临床意义、SCAF的卒中风险、SCAF的抗凝治疗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SCAF是房颤的一个特殊类型,在植入性器械治疗的患者中常见。SCAF只有通过长程心电监测(如植入式器械)的方式才能记录到,需专业人员回放分析确认。对于SCAF患者,如果在以后随访中确诊为临床房颤,应按临床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原则进行抗凝。抗凝治疗需按个体化原则进行全面评估,并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基础上决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以“心律失常防治——前世今生”的前世今生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强调,当前心律失常发生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其研究多以微观为主,缺乏整合思维。在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目前治疗房颤的药物明显不足,而中医药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有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显著降低房颤消融术后1年的复发风险,是心律失常临床防治中值得广泛应用的优效中药组方。未来房颤药物开发应采用新的治疗框架,从整体上整合创新治疗方式,从发病机制上对患者进行分类和个性化治疗,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并积极拓展基因治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以“整合植入式器械治疗心力衰竭共识:2024HFA/EHRA/ESC”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整合植入式器械治疗心力衰竭共识》提倡同时启动药物和器械治疗,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心衰患者在植入器械后,应进一步优化药物治疗。此外,共识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并实现医患共享决策,主张让更多人了解植入器械的特性和疗效,并进一步强调了植入器械在心衰治疗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时机的把握。
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以“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挑战与展望”为题作大会报告。他提到,当前室性心律失常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医药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治疗室早与非持续性室速;另一方面,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手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时机选择等挑战。在临床诊疗中应注重各细胞各系统的整合模式,关注新药研发和基因治疗。
Virgen de las Nieves University Hospital的Jose Luis Merino教授以“The Futur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merging Trends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s for the Next Decade”为题作大会报告。他指出,房颤在成年人和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非常普遍,在发生前就将其识别出来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电图算法在此方面已展现出潜力,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消融治疗有望将房颤管理引入全新的高度。
Yonsei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的Hui-Nam Pak教授以“Application of Al and digital twin in AFmanagement”为题作大会报告。他强调,人工智能可辅助人体建模、模拟消融、预测房颤复发,且在这些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房颤管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广阔的创新应用前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将能够更有效地规避房颤的发生与发展,实现更好的房颤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以“房颤消融技术的冰与火”为题作大会报告。他介绍了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并提出基于肺静脉解剖的高效电隔离是未来房颤消融的发展方向。如今,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安全性、有效性,疗效的可复制性等优势已被证实;多电极脉冲场消融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鼓舞,值得期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以“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为题作大会报告。她提到,当前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均对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心衰患者的起搏及心脏同步化治疗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推荐。作为同步化治疗的一线治疗措施,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双心室起搏的疗效比较,是当前临床试验关注的重点。此外,在心衰合并射血分数轻度减低的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同步化治疗的前景十分广阔。
本届双年会设置了9个分会场、100余个学术专场,内容涵盖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专题、心颤专题、植入器械专题、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防治专题、药物治疗专题、无创心电专题、创新与转化专题、基础研究专题、手术演示等,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专题报告及学术分享,共同应对心律失常领域的挑战,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国内外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的前沿进展,为我国心电生理与起搏事业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