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丨韩璐 编辑丨陈晓平

烟台起家的绿叶制药,在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开始风生水起。

11月28日,首个中国制抗抑郁化药1类创新药若欣林,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纳入的还有两款抗癌药物。

我们期待通过纳入医保,让该药品惠及更多患者。”

绿叶制药(中国)CNS事业部负责人陈哲告诉《21CBR》记者,过去两年,该药收到临床良好的反馈,只是部分患者受限于自费药价格,无法受益。

6月以来,绿叶接连获批上市三款CNS药物,分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且一款精神分裂症新药在美获批上市。

迄今,其已有6款CNS新药在国内外获批,涉及精神分裂、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等病症,其中若欣林半年销量增长2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营收超过60亿的绿叶,本以肿瘤、心血管领域见长,今年1-6月,其CNS业务收入8.2亿元,增长21%,表现仅次于肿瘤业务。

绿叶已逐步走通CNS研发与商业化体系,在新靶点设计等方面,我们和跨国药企基本已在同一起跑线。”

绿叶制药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京伟告诉《21CBR》记者,绿叶是首个在美获批上市CNS新药的中国公司。

CNS领域,全世界有超过10亿的潜在用户,以此为重要引擎,全球布局的绿叶,其整体营收坐望百亿。

独辟蹊径

今年1-6月,绿叶营收30.7亿元,净利4.4亿元,大涨近3倍。

“整体已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官方解释,成熟产品稳定增长,重要新品的销售额也快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叶制药摸索出一条独有的转型路径,结合“1类新药+剂型创新+成熟产品”,打造梯度布局,其将产品集中在四大领域——肿瘤科、CNS、心血管及代谢,拥有30多款商业化产品。

自2021年以来,基于新型制剂、新分子实体、生物抗体等技术平台,其推动13款新药在中、美、欧多国获批上市。

“新药管线经过多年发展,专注于肿瘤和CNS的核心治疗领域,正进入成果期。”官方称。

CNS赛道则是重点突破口,多款新品带有“首创”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以来,绿叶接连获批3款CNS药物,分别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美比瑞和erzofri、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效微球制剂“金悠平”(全球首个)。

此前,绿叶已上市利斯的明多日透皮贴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首个在美获批的中国CNS新药Rykindo(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中国首个自研、用于治疗抑郁症的1类创新药若欣。

在国内,绿叶制药现有8款CNS产品,其中2款则叩开FDA的大门,登陆美国参与全球竞争。

CNS为全球第四大药物市场,具有巨大的临床需求

据田京伟介绍,以若欣林针对的抑郁症为例,全球患者近3亿人,单在中国,约有5000万人需要规范用药治疗;Rykindo针对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在全球分别影响约2400万人、400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从点到面,从CNS的一种疾病,到不同时期,比如急性发作期、症状维持期到康复期,从疾病到神经症状,都会进行新药开发。”

田京伟表示,绿叶CNS产品线,从急性治疗、一直贯穿到治愈期,“形成一个立体式的产品矩阵”。

在陈哲看来,相比肿瘤等其他领域,CNS领域的商业化有其特殊性,需要广泛的渠道覆盖,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不愿在线下医院诊断和处方,奠定线上和院外市场的重要性。

此外,国内精神科及神经科的诊疗水平,参差很大,加强学术交流和市场教育很重要。

对于药企来说,一旦攻克研发和商业化,回报则更胜一筹。

相对肿瘤药物迭代更新快,CNS药物的生命周期则足够长,从口服到长效,到缓释片,一款经典产品,可以延续几十年。

重注原研

因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靶点,CNS类药物开发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很多同行都望而却步。

田京伟告诉《21CBR》记者,从研发难度上,肿瘤新药多数是单靶点,CNS新药往往需要多靶点,药物设计的难度较大;

临床研究涉及到安慰剂效应干扰,很多时候需两个三期临床阳性结果才能上市,又涉及病理改善和行为改善之间的差异化,研发复杂度大很多。

1990年代到2010年期间,CNS领域一度繁荣,解决了基本用药问题。

“可惜,这些药物应用至今,能做到控制症状,却无法满足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京伟举例,有些抗抑郁药,让人心情不再低落,也无法让人开心,人的情感趋向麻木;更有很多药物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良反应。

长期以来,CNS病患缺乏更佳的新生代药物可用,是许多CNS医生面临的棘手情况。

鉴于临床对于长效缓控释等制剂的需求,绿叶制药首先以创新制剂进入该领域,然后进入同类最佳和同类首创阶段。

以抗抑郁药若欣林为例,2010年,田京伟负责该项目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用了4年,研究清楚三个靶点的强度比例对于抑郁治疗和改善治疗缺陷的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间,他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化合物,不断调试三个靶点的活性比例,才确定兼具疗效和安全性的化合物和剂量。

若欣林于2022年11月获批,距离立项过去整整12年,其从基础研究到验证性临床均得到证实,兼具改善认知、快感和迟钝麻木,副反应也较同类少,不会引起体重、血脂代谢异常等。

“若欣林一开始,就从难度更大的缓释片着手。”

田京伟解释说,其可通过控制血药浓度,更好减少外周系统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据介绍,2023年,若欣林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CNS新药,惠及超过2.5万名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1-6月,若欣林的销量,同比再涨2倍,其目标市场可达数十亿元,进入医保后,这款药的潜力将加速释放。

田京伟认为,若欣林只是绿叶在CNS原研领域收获的开始,他透露,在药物不同开发阶段,绿叶均在规模化引入AI,为药物设计和筛选带来新突破。

例如,针对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的LY03015、治疗精神分裂的LY03020,绿叶制药在开发早期,即利用AI排除掉若干有缺陷的靶点,并引入新的靶点,解决不良反应并增加有效性。

渐入佳境

绿叶制药成立于1994年,今年刚迈过30岁大关, 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高峰期市值超过300亿港元。

赴港IPO前,其相继收购南京康海、南京思科、北大维信以及四川宝光药业,布局肿瘤、心血管、内分泌和代谢系统四大产品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绿叶又启动全球化布局

2016年起,其收购瑞士公司Acino AG的透皮释药业务;又拿下阿斯利康“思瑞康”及其缓释片在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这是一款王牌产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

2020年,绿叶收购博安生物(后分拆上市),加码生物药业务;次年,获得高瓴资本约24亿投资。

多番运作后,截至今年6月,绿叶在中国和德国建起8个生产基地,并在中国、美国、欧洲设有研发中心。

单在中国,绿叶坐拥30多个在研项目,即便在欧美日,也有超过10个在研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药企早期在海外经验少,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医药市场,前期可以多方合作,最终还是要有自己的团队,才能站稳脚跟。”陈哲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其网络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5月,明星经理人梁怡加盟绿叶制药,担任COO。

梁曾经任职阿斯利康、罗氏等巨头,此前为再鼎的首席商务官,其将统筹绿叶产品线管理、市场规划和新品上市策略等工作,且协同支持中国和国际的销售。

年中又获利好,附属的绿叶制药(深圳),获得最高达16亿元的战略投资。

系列潜力新药,陆续获批,加之海内外双线并举,绿叶可以期待,迈入走量提速的新周期。

图片来源:绿叶制药,除标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