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臣,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溪东村人。1914年生。11岁开始学泥工。14岁随堂叔王仲玉(才溪乡首任区苏维埃主席、共产党员)到南靖县做工。王仲玉经常给他讲穷人为什么受苦的道理,使王培臣开始懂得一些革命道理。
1929年7月,王培臣参加才溪党支部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随后参加少先队。1930年2月,任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通讯员。11月,和弟弟王松友同时参加红军,分配在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团一连当勤务兵。1931年10月,调到第十二军政委谭震林处当勤务兵。1932年1月,入军部司号连学吹号。4月加入共青团。6月入福建军区文书训练班学习。12月毕业后,任独立第十师一团三连文书。不久任团部文书。王培臣作战勇敢,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春,入红军学校第六期学习。同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毕业后,任瑞金黄柏补充师连长。12月,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1934年3月毕业后,任中央红军补充第三师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党支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干事。8月底,王培臣带领1个营新兵到江西省石城县补充红军第三军团,途中遭敌机轰射负伤,被送到瑞金红军医院医治。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8年3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在龙岩县白土镇成立,随后开赴皖南。4月,王培臣任第二支队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参谋,在粟裕率领下随先遣部队从皖南军部出发挺进苏南,奉命带领一个小组往南京、镇江方向进行侦察,为奇袭韦岗之战提供了准确情报。同年秋,王培臣调回第二支队,任第三团参谋。1939年9月,任作战参谋。1940年4月,代理第三团参谋长。参与指挥第三团采取破击、袭击、伏击等战术,多次粉碎日伪对横山、凤凰山的“扫荡”。1940年11月,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部署北移时,将部队编成3个纵队,王培臣任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支队)作战科科长。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王培臣随第二纵队右路突围。14日,部队到达章家渡,遭国民党军预先设伏,部队伤亡较大。王培臣组织部队突围到江北无为县。在突围战斗中,王培臣右手手腕被国民党军子弹打穿,落下终身二等甲级伤残。
1941年3月,王培臣入苏北盐城华中局党校学习。9月,任新四军军部侦察科副科长。随同陈毅赴泗阳参加了程道口战役。1943年1月,任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兼沿江军分区参谋长、沿江支队独立团团长、第七师十九旅五十六团团长。参加了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清乡”和“扫荡”战斗,改变了敌我态势,为新四军皖江地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45年5月,时任独立团团长的王培臣、政治处主任王荣光和白湖团政委顾鸿率领独立团第一、第三营和白湖团第三营,攻打巢县北的桐荫镇和张家岭,毙伤俘日伪军300余人、缴获满载货物船只7艘、轻机枪2挺、步枪100余支。随后,又率部参加了巢湖南岸盛家湾、无为县城、繁昌县中分徐、巢县望城岗、含山县铜城、林头等战斗,歼灭日军两个个中队、伪军4个团另6个营13个中队。其中的望城岗战斗,全歼伪军第三军四师十二团全部和巢县保安团一部共1300余人,俘敌副团长以下1000余人,缴获重机枪30余挺、步枪700余支。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培臣率部随第七师北上山东,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仍任第七师十九旅五十六团团长。11月指挥第五十六团在山东省沙沟歼灭拒降的日军,俘获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230余支,接受投降的日军迫击炮1门、轻重机枪6挺、步枪 50余支。1946年1月,第五十六团随部改编入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十九旅、华中野战军第七师十九旅。王培臣率领第五十六团参加了泗县、保卫两淮和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7年2月,王培臣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十九师参谋长、副师长、代理师长。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南麻、胶河、莱阳、张店、潍县、兖州、淮海等战役战斗。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师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中,指挥第七十三师歼灭国民党军6000余人、俘获50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培臣任第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师长兼南平城防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志愿军第二十六军副参谋长。回国后,任第二十六军副参谋长兼作战训练处处长,第二十六军七十六师副师长,济南军区守备第六师副师长,胶东半岛国防工程指挥部参谋长。
1955年,王培臣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65年8月,王培臣因健康原因离职休养。著有回忆录《烽火岁月》。
2007年8月28日,王培臣在福州逝世,享年94岁。(赵连军根据童来喜、顾永俊、刘华领主编《无衔将领——从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的军以上干部》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