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仑柴桥穿山
到宁波东站
宁 穿 路
虽说现在只是329国道其中的一段
但它曾是北仑区境内的第一条公路
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
北仑唯一通向宁波城区
并连通全国的公路
宁穿路从1933年开建
至今已有90余年
这条道路见证了 近代中国
探索、屈辱、坚持、奋斗
和腾飞的整个过程
▲1935年的宁穿公路柴桥站旧影。王之祥/摄
公路概况
北仑在建区前属于镇海县的东南部。上世纪三十年代未修公路前,太白山余脉连绵的灵峰山体把整个北仑区由西南向东北分隔成了岭里和岭外。“岭里”就是育王岭里,包括现在的大碶街道、新碶街道、霞浦街道等;岭外就是小港街道以外的地域。
▲育王岭1931年左右
过去,岭里人出行到岭外都需要翻山越岭。道路狭小,蜿蜒崎岖,交通非常不便。去镇海县城要走官道孔墅岭,古道布阵岭或走牛轧岭、青峙岭、沙蟹岭。去宁波城中则要西出育王岭。因为陆路交通不便,出行大都还是坐船走水路。
▲点击图片可看孔墅岭变化
(1890年左右→1995年通车→2021年)
清末的一首竹枝词《趁(乘)霞浦航船赴甬》可以形象地说明:“大地尽头芦浦西,芦江水冷客来迟;螺声三遍辞桥埠,坝索再系过大碶。黄龙空望清渠阁,杨洛不觅河头铺;日中登岭步何急,半程易舟官城边。”
▲旧时宁穿公路边的上湖塘庙。王之祥/摄
过去的霞浦镇是柴桥芦江——璎珞河航线上的重要集镇之一。在汽车未通前,它与宁波之间的交通基本都靠航船。 这篇《竹枝词》中写了当时坐航船的情景。霞浦航船以吹海螺为号,在清晨四时许就开始吹第一遍,一小时后吹第二遍。第三遍螺声响起,船就离大桥头航埠起航。中间还要过两道泥坝,第一道在泥堰,第二道在大碶的坝头。过坝时用绳索系住船身后部,由两部人力绞车从坝顶两边绞动牵引。过了大碶头,再到璎珞村的杨洛河埠头上船,过育王岭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但这才只是到宁波路程的一半,可见当时宁波与柴桥之间交通的艰难。
修建历史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宁穿路最初的修建和近代中国的沿海防御计划有关。
镇海自古为我国东部沿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港口之一,据山控海,甬江横贯境内,象山港外环东南。镇海古称蛟川,整个镇海县地形就如一条蛟龙,那伸入东海的“龙头”部分就是如今属于北仑区的穿山半岛。在“龙身”的中间有海防重地甬江口,招宝山与金鸡山雄关对峙,历来被称为浙东门户、两浙咽喉,炮台烽垒星布南北。自东汉以后,这里就有屯兵、设戍、建镇之举。
▲穿山沿江一带旧影。供图:陈一鸣
到了明初,明太祖为防倭寇之患,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半岛前锋的南侧设立千户所城郭衢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北侧设立穿山千户所,以作为前后呼应。
虽然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但由于境内群山连绵相隔,陆上的交通非常不便,军队的补给基本只能靠海上。因而,交通最为不便的郭衢所城,到了清末,军事上基本属于放弃状态。穿山千户所因为内扼避风良港黄峙港,与大榭、金塘隔海相望,战略位置相对重要,于是成为战略固守的据点。这从当时海防工事的布置及如今仍存的穿山碉堡群可见一斑。
▲穿山站一带旧影。供图:陈一鸣
1932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以后,国民政府开始整备已近废弛的江、海防要塞,将其作为整军备战的重要举措。宁波是浙东的重要港口,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以镇海要塞为核心进行整备工作。需要加强海防,必得先修公路。
宁波防守司令部成立后,加紧了对宁波各地公路建设的督促。根据作战设想,宁穿公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经费不足,于是鄞镇两县政府采取官商合作的办法,通过旅沪宁波同乡会发起成立宁穿长途汽车公司,筹措所需经费才使宁穿国防公路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宁穿路全长约42公里,于1932年10月破土动工,1934年7月建成通车。
▲宁穿公路育王站旧影。王之祥/摄
建成后宁穿路全线分设十九站。设特等站一座,为宁波总站,地址在江东后塘街包家道头杏阳桥。另外有七里垫站、福明站、盛垫站、天童庄站、五乡碶站、宝幢站、育王站,以上站点在鄞县境内;璎珞河站、前郑站、稻场王站、大浦站、清水站、陈华浦站、霞浦涨站、山门站、穿山站、江边站、柴桥站,以上各站在镇海境内。其中 柴桥为甲等站 ,五乡碶站、宝幢站、大浦站、霞浦涨站为乙等站,其余都为丙等站。
▲宁穿长途汽车公司宁波总站。王之祥/摄
通车和被毁
宁穿路于1934年5月开始试运行,7月12日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举行剪彩典礼后,各来宾同赴柴桥。所乘三十二辆汽车蜿如长蛇,迤逦里余。经过各站放爆竹欢迎,旁观者云集。
宁穿公路修筑完成后,五长公路的修筑也排上了日程。该路段从宁穿路的中间站五乡碶至长跳嘴(现在北仑区戚家山街道青峙),长三十余公里。其用意还是为了国防,在长跳嘴的钳口门环形山上布置有四座钢砼新镇远炮台,炮台之间互相有坑道连通,可以藏兵数千人,可谓镇海口海防的重中之重。
建成后由宁穿长途汽车公司承租通车,由五乡碶车站至林唐十字路口上为试办营业线路(林唐十字路口以北系属要塞地带,车辆不得开入)。全路设五站,五乡碶、丁家山、东岗碶、长山桥、林唐,于1937年元旦起试行通车。
▲民国时期穿山站-江边局部地图。供图:陈一鸣(下同)
宁穿路、五长路的通车极大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然而,宁波的沿海战略防线并没有完全建成,两条花费巨资修筑的公路,仅仅使用了几年,就为了抗战不得不挖毁。其中,五长路只开通使用了一年左右,就遗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民国浙江省公路路线图局部。
1947年5月,宁穿公司集资7亿元,修复宁穿公路的宁育段(宁波至育王),但是直到1949年解放前也没有全线贯通。
新时期发展
1949年宁波解放以后,国民党残部败退到舟山群岛,妄图负隅顽抗,对大陆实行海上封锁,同时派飞机经常轰炸大陆。为争取尽快解放舟山,由浙江省交通管理局配合宁波军分区指挥部组织军民抢修宁穿公路,以确保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支援解放舟山。
▲上世纪50年代陈华到穿山和大碶到陈华的车票。
宁穿公路全长约42公里。其中宁波至育王段21公里,是原有可通路段。但是桥梁失修,行车不甚安全;育王经大碶至穿山段约19公里,一直没有修复。1949年8月11日,由革命前辈、时任浙江省交通管理局局长朱人俊同志率工程人员经过实地勘察,并会同军方研究决定,先整修宁育段桥梁,要保证能够使用三个月;育王穿山段路基路面由民工填筑,并将公路延伸至新碶海边码头(就是后来的新大路)。
8月19日,余姚、慈溪、镇海、鄞县四县召集的第一批民工上路开工。为了躲避白天国民党飞机的空袭,只能在夜间施工。“一切为了支援前线”,民工们提出要“苦干、多做”,劳动热情很高。其中鄞县民工第九中队146人连续3天通宵不睡,劳动期10天满后还继续干5天。这样,新铺19公里路面、加固46座桥梁在当月底全部完工,宁波至穿山前沿的汽车畅通无阻。
▲几张上世纪50年代的车票。
宁穿公路修复以后,不但承担了解放军大量重武器的通过和大量军车的频繁往来,而且还保证了许多民用支前车辆的日夜奔驰。据记载,仅宁波市4家商营的长途汽车公司月平均支前出车就在500辆(次)以上,单从余姚、奉化经宁波运往镇海前线的军粮项就有6750吨,为支援解放舟山群岛的军事后勤物资供应保障任务作出了贡献。
▲2018年拍摄的宁穿路育王岭北仑段。
直到改革开放前,北仑地域一直是东海海防前哨。为方便运输,1955年建成穿山至白峰的国防公路7公里。1982年,交通部将杭州到舟山沈家门的杭沈线公路编号为G329330206,简称为329国道,其中北仑段为原宁穿路中育穿线与穿白线的连接,路基宽12米,路宽7-9米。至1990年全线改建成水泥路面。
如今的宁穿路,鄞州段从老江东一直到育王岭都已经改造成了宽幅超36米的城市等级沥青公路,而北仑段也正在逐段改造之中。北仑的公路交通建设从宁穿路开始,发展建设了骆霞公路、通途路,直到连接三条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穿山疏港高速及在建的杭甬高速复线。2014年,在宁穿公路边上还架起了地铁,乘客可以从北仑直达宁波高铁站,去往全国其他城市。
文/陈一鸣
来源丨宁波档案、宁波发布
一审丨郭梓谦
二审丨沈焰焰
三审丨谢 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