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说,人这一辈子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林秀芝站在厨房门口,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问道。

她的老姐妹张桂香搅动着手中的茶杯,叹了口气说:"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可咱们这年纪了,怎么还得算这么清楚呢?"

01

在江南小城的芦花苑小区,一栋老旧的六层楼房里,住着一对即将迎来第三十五个结婚纪念日的退休夫妻——周建国和林秀芝。这座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区,见证了他们婚姻的酸甜苦辣,也即将见证这段关系的微妙变化。

周建国在国企单位干了一辈子,虽然职位不高,但为人刻板,做事认真。每个月工资单都要核对三遍,连街边买个包子也要让老板打小票。林秀芝则在市第一医院当了三十年护士长,性格温婉,但骨子里透着倔强。

2023年初春的一天,周建国刚收到第一笔退休金。这天晚上,他反复翻看着存折,眉头越皱越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秀芝,你过来,我们谈个事。"周建国放下老花镜,一本正经地说。

林秀芝正在阳台给花浇水,听到丈夫的声音,擦了擦手走进客厅:"怎么了?"

"你看啊,我退休金到手七千二,你八千六。我算了算,以后咱们生活费用AA制吧。"周建国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崭新的账本。

林秀芝的手顿了一下,望着丈夫掏出计算器的背影,嘴角泛起一丝苦笑:"为什么突然要这样?"

"这不是公平嘛。你工资比我高,我怕你..." 周建国说到一半,似乎觉得不太妥当,改口道:"这样更规范。"

客厅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挂钟滴答的声音格外清晰。林秀芝看着墙上他们年轻时的结婚照,轻轻点头:"好啊,那就AA吧。"

02

从那天起,周建国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温馨的家,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的账房。

"老周,这是这个月的账单。"林秀芝把一张表格递给丈夫,周建国戴上老花镜,仔细核对着每一项支出:"等等,上个月水费才46元,怎么这个月多了?"

"你忘了?那天你孙子来,玩水玩了半天。"林秀芝语气平淡地说。

"那这钱是不是应该让明子他们出?毕竟是他们家孩子用的。"周建国皱着眉头说。

林秀芝抿了抿嘴,没有说话,继续往下算:"早餐油条豆浆,一共12元,各付6元;午饭我买了一条鱼,38元,你付19元..."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被记得清清楚楚。连做顿饭用的配料,都要仔细计算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算计带来的不仅是数字上的较真,更多的是感情上的疏离。

一天早上,林秀芝煎了两个荷包蛋。"老周,鸡蛋钱记得给我,现在一个一块二。"

周建国放下筷子:"怎么这么贵?菜市场不是才一块么?"

"那是批发价,我买的是小区超市的。"

"干嘛不去菜市场买?就知道乱花钱。"周建国不满地嘀咕。

林秀芝放下碗,直视着丈夫:"菜市场来回要坐三站公交,车费两块钱。超市贵2毛,但省了来回的时间和车费,你说划算不划算?"

周建国语塞,悻悻地掏出五块钱放在桌上。

这样的生活,连儿女们都看不下去了。女儿周婷打电话来说:"妈,这日子没法过了吧?你为什么要答应爸爸这样做?"

林秀芝只是淡淡地说:"你爸爸开心就好。"

可实际上,周建国也并不开心。他发现林秀芝的退休金比他多出的那一千多元,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每当看到妻子买了新衣服或者护肤品,他就忍不住要发表意见。

"你都多大年纪了,买这么贵的面霜干什么?"

"这是我的钱,AA制不是你说的吗?"林秀芝依旧那么平静。

03

深秋时节,早晚温差大,林秀芝不知是着凉还是累着了,突然发起高烧。那天早上,她还强撑着给周建国做了早饭,却在收拾碗筷时眼前一黑,差点摔倒。

"你这是怎么了?"周建国放下报纸,难得露出几分关切。

"没事,可能有点感冒。"林秀芝扶着桌子,额头上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

周建国走过来,犹豫了一下,还是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都烧成这样了,我去给你买药吧。"

林秀芝摆摆手:"不用麻烦,我床头柜里应该还有退烧药。"她跌跌撞撞地走向卧室,翻找了好一会儿,药瓶却是空的。

"还是得去买。"周建国叹了口气,"你先躺着吧。"

林秀芝躺在床上,浑身发冷,意识也开始模糊。她恍惚间想起多年前周明还小的时候,大半夜发烧到40度,是她一个人抱着孩子打车去医院。那时候周建国在单位值班,电话打不通。她在医院走廊里来回踱步,一边给孩子物理降温,一边焦急地等待医生。

现在轮到她生病,周建国倒是在家,可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过了多久,她听到开门的声音。周建国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药袋和一张纸条。

"药店人多,排了好久的队。"他把药和纸条放在床头柱,"这是清单,你看一下。"

林秀芝强撑着撑起身子,借着台灯的光线看那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药钱、来回打车费和跑腿费一共68元。

泪水模糊了林秀芝的视线。她想起了太多往事:

那是1988年的冬天,他们刚结婚不久,凑了大半年的钱,终于付清了第一套房子的首付。房子只有60平米,厨房小得转身都难,可那时候的她觉得比蜗牛的壳还温暖。为了省钱,她自己刷墙、铺地砖,把浑身弄得灰扑扑的,周建国也会在一旁帮忙。那时候他们做什么都不计较,一起吃一碗面都觉得甜。

2008年,婆婆得了重病,卧床三年。那三年,林秀芝每天变着花样给婆婆熬汤。冬天炖猪蹄,夏天煲瘦肉,只要婆婆能多吃一口,她就高兴得像个孩子。那时的周建国还会心疼她,总说:"秀芝,你也歇会儿吧。"

儿女们上学那会儿,她总是起得最早。寒冬腊月,她四点半就爬起来,给孩子们准备早饭和午餐。周明爱吃红烧肉,周婷喜欢清淡的,她总是变着法子满足两个孩子的口味。

下雨天,她一手一把伞,把孩子们送到校门口。那时候,一家人的开心和满足都写在脸上,哪里需要用计算器来衡量?

可现在,就连一场病,也要算得这么清楚。

"秀芝,你先吃药吧。"周建国的声音打断了她的回忆。

她浑浑噩噩地吃了药,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周建国站在床边,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走了出去,还细心地带上了门。

林秀芝望着天花板,听着屋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她想,这辈子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却没想到最寒心的,是在这个深秋的夜晚,一张小小的纸条,和上面清清楚楚的数字。

第二天一早,林秀芝醒来时,发现床头柱上多了一个保温杯,里面还温着粥。可那张纸条依然躺在那里,提醒着她:在这个家里,温情也是有价格的。她用被子擦了擦眼泪,默默地从枕头底下摸出钱包,数出六十八块钱,一张一张码得整整齐齐。

这是她这辈子付过的最贵的诊疗费,因为这笔钱不仅买走了药,还带走了她最后一丝留恋。

原来,这一切到头来,都能用钱来计算。

04

转眼到了除夕,寒风凛冽。清晨,周建国就出门采购年货,他想着今年说什么也要好好过个年。

"秀芝,我买了好多菜,你看看放哪儿?"周建国提着几大袋东西回来,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林秀芝坐在沙发上看着手机,头也不抬:"放厨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