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喜欢和别人比较,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就是人不信任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能有坚定的态度走下去。
就像你平时吃苹果,喜欢削皮之后吃,然后旁边的人在你耳边说:“苹果不用削皮吃啊,你根本不用这么做,直接洗干净拿起吃就可以了。”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像这种情况其实根本不用搭理对方。我喜欢削皮吃,那是我的习惯;你习惯不削皮吃,那也是你吃苹果的特点,彼此包容理解就好。
我不会听你的,即使你说了苹果不用削皮吃,下一次我还是照样削了皮以后再吃。内心自信的人,他就不会存在比较的心理,看到别人是什么想法,内心就会存在波动。
相反,你要是不自信,总把别人的意见当做圣旨,那么你就会出问题了。
当别人跟你说苹果不用削皮吃,你的反应会是“难道我错了吗?我这样做莫非不对?别人都是不削皮吃只有我削皮后吃苹果,是不是我有问题?”
就会陷入思维反刍和巨大的痛苦中。
此时你会想要和别人比较,对比吃苹果的方式。到底别人是怎么吃的?需要验证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生活中有的人过得辛苦,原因就是这么来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舒服,而是要看别人的评价,去比较,得有一个参照物以后才能安心地去进行生活。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心理模式,它违背了人内心真实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里面可能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人格的稳定性因素。除了前面我们所讲的缺乏自信的原因之外,这可能也跟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缺乏独立的人格教育有着很大关系。
当人缺少独立性,什么事情都无法自己做主时,他就会产生犹豫情绪,会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信任感。
因为我没有做过,缺少成功的舒服体验,那么人就会感觉担忧焦虑。
究竟这件事到底行不行?类型会打退堂鼓。
在这样的情绪下,人为了寻找安全感,就需要找到参照物。有了参照物,进行对比,那么内心就不会感觉迷茫,也能从他人的状态中去获得“我怎么去做”的体验。
越是独立性欠缺的群体,和别人比较的几率也就越大,也会倾向于这方面的行为出现。
那么该怎么样,才能解决这种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改善与别人比较的心理呢?这个问题也得从两个方面来着手面对。
第一,让自己叛逆一点,随心所欲,不要太拘束于世俗规则。这里所提的随心所欲,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离经叛道,什么事情都要跟现实主流反着来,而是说“个体结合自身的环境,做出符合最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模式。”
举个例子,有个人腿受伤了,无法行动,此时他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坐在家里沙发上看电视,还有玩游戏,这才符合他的现实需求。
但如果有个人对他说:“我们去打球吧?”,他要做的不是同意,而是要拒绝,明确表示“我腿受伤了不能打球,不能跟你们一起走。”
人际关系里,人得需要有这么一点拒绝别人想法的过程,当别人灌输你思想时,你得想一遍这件事到底适不适合我。即使大多数人,百分之九十九的觉得合适,你是百分之一里面的觉得不合适,都要坚决推辞。
这种心态是人独立性和坚韧态度的过程,具有意志力的表现,它能够很好地让你避免产生动摇,时刻想着要和他人比较的心理。
第二,与人保持边界,不要太想着随波逐流,跟着别人的思想走。保持边界这项能力,很多人人际关系会比较匮乏,总会想着“我要和所有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心态。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人活在世上不会存在完美的关系。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
而在此情境下,人去与他人比较,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当人存在讨厌、歧视的态度时,就会带来偏见。偏见的过程会带来打压、控制,而被打压之后再寻求与别人比较,则会摧毁你的自信,让你伤痕累累。
就像父母常会对孩子说,你看隔壁小王考试多厉害,你考80分,他考了100分,你怎么不像他那么聪明呢?我看你是真笨!
这种比较,是反人性的,也是剥削感受的存在。
当有人打压控制力时,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从他身边离开,不能再继续被他人所影响,干扰你正常的生活。
当人能有这样的态度,不去过多干涉别人的事,相对而言也就能减少对比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这两点做到,那么要改善与他人比较的心理也就会比较顺利了,人的心理也能从中尽快地调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