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冕成功!”

在刚刚结束的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上,老牌强队吉林大学在近百支队伍中杀出重围,凭借超强的综合实力再次夺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冠军,本次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的获胜队伍,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在前十的队伍中,除了吉大、华南理工、哈工大这样的老牌985强校,还有很多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学校。

比如亚军深圳技术大学,它是一所创立不到10年的年轻学校,还有厦门理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名气上都远不如上述985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的魅力所在,是无数学生争相参赛的动力之一。

在这里,出身、学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造出来的车够不够快,质量够不够好。

只要你有足够的技术,哪怕是三本院校,照样能跟顶尖的985、211高校同台竞技,甚至凭借实力强势逆袭,将冠军握在手中。

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的赛场上,每年都有类似的故事在上演。

这正恰似中国的汽车工业。

从当初自主品牌的夹缝中求生存,到逆袭世界新能源市场,只用了短短十年不到——

201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还不足万辆,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达到670万台,全球近2/3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

到今年,国内的新能源渗透率已达53.3%。

国内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等,一个个国产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与合资车企不分高下。

一个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是人才。

中国能稳稳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一弯道超车的机会,离不开国内汽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成熟。

15年前,尚未闯入造车赛道的蔚来李斌,就已经意识到人才对于国内汽车工业的重要性。

他曾感慨道:“不是中国的人才不够聪明,我们有两方面需要追赶:一个是动手能力;另一个是动手机会。

汽车人才是工科人才,如果没有实践,只学习书本是没用的”。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造车实践的机会,他参与创办了2010年首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2015年蔚来成立后,李斌又发起了“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进一步围绕电动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到今年,这个赛事已走过十年路程,累计向全行业输送超6万名人才。

无数的年轻人们,在这里实现造车梦想,实现逆袭,乃至于走上了从未设想过的人生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人第一次造车机会

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到底比些什么?

跟F1方程式、纳斯卡等以赛车为主的赛事不同,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侧重点不在于赛,而在于“造车”。

这场比赛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人才。

比赛过程中,来自各个院校的大学生参赛队伍,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打造一辆性能、操控、制动各方面都过关,并且质量能够保证完成比赛的小型赛车。

并在最终的线下决赛中,做直线加速、耐久、八字绕环、高速避障等各方面比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造车经验的学生们,要自行筹措资金、组建车队,从零到一,独立设计、制造、调试出一辆小型单座赛车来。

这要求参赛的学生们,不仅要有工程实践能力,还得会做团队管理、成本控制,甚至是招商宣传,给自己拉来赞助。

单场比赛的周期,通常情况下长达1年。

相比较于其他写论文,做PPT就能参与的校园比赛,大学生方程式比赛只能用艰苦来形容。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李天舒第一次听说这个比赛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个比赛的难度非常高,“因为当时才大二,连专业课当时都没有学完,更不用谈去造一辆车了。”

但李天舒再三思索之后,还是决定申请成为学校车队队长并参赛。

他的想法只有一个:这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去亲手造一辆属于自己的赛车。

对于这些怀揣着造车梦想的学生们来说,这个简单而热血的理由,足以打动他们。

来自湖南大学的柴天,参加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进度,比李天舒还要早一步。

早在2006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事还没有成立之前,“大学生方程式”这个词在国内还鲜为人知时,怀揣着造车梦想的柴天,就已经创立了湖南大学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并作为首任队长,参加了2007年国际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队里)很多人甚至没有见过赛车,当时没想着能做多好、跑多快,就希望做出一辆赛车。”柴天回忆道。

仅仅8个月内,这些来自湖南大学的学生们,比对美国主办方公布的全英文规则,边设计边制作。

为了节约时间,队员们把寝室的床席搬到车间,或者用硬纸板铺在地上,“谁困了谁就去睡几个小时。”

最终,HNU-2007诞生了,并作为中国大陆第一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迎来首秀,获得全场“最佳新秀奖”,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大学生的制造能力。

2010年,首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上海举办。

柴天又带领着湖南大学车队,作为二十支参赛队伍中最为老牌的车队,跟全国汽车院校的学生队伍同台竞争。

相比较于李天舒和柴天这两位前辈,来自辽宁工业大学的席向军,参加比赛的时间则要晚几年。

席向军参赛的动机,最初也是来自于老师的一句:“想不想自己造一辆赛车。”

由此,席向军开始接触到大学生方程式汽车比赛,并于2011年开始筹备参赛资料。

由于对大学生方程比赛完全没有了解,席向军只能跟同学在网上一通搜索,根据网上找到的资料,照葫芦画瓢地提交了一份报告。

没想到这份报告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辽宁工业大学方程式赛车队也在同年11月得以正式组建。

更幸运的是,这支来自辽宁工业大学的车队,还获得了锦州万得集团的10万元投资,这成为他们造车梦想的启动资金。

少年们造车的故事,开头总是简单、热血,而又充满相似性。

也许,只有这样的少年心性,才能不顾一切地去追寻梦想,为行业带来新鲜气息。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李斌会说:“我觉得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年轻人的热情参与。

从头开始打造一辆车,运营一支车队,对大学生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也是非常酷的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造车,他们选择All in

学生造车,应该怎么造?

要知道,即使是财力雄厚、设备齐全的传统车企,开发一款新车也要4-8年,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年。

很多人以为大学生方程式是由热血和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漫长的枯燥和煎熬组成的。

作为学生,他们能利用的只有课后的业余时间。为了赶进度,这一年里的所有假期通通消失,娱乐活动通通消失,留在他们脑子里的只有造车一件事。

为了赶进度,睡在车库里是家常便饭。他们要一边学习跨学科乃至研究生阶段才接触的造车知识,一边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如此苦熬一年,才会在最后两天的赛事中,进入比较刺激的对抗性竞速赛环节。

不是所有人都能忍住如此苦熬。

李天舒刚建立车队时,在北航汽车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吸引了五六十人报名。

可到了年底推进项目时,大家却发现造车没有想象中那么酷,反倒很苦:

没钱,难度大,需要投入海量精力,更重要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件事性价比如何,对将来有何帮助。

离开的人不在少数。原本五六十人的队伍,最少时只剩下了8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好,车慢慢出了雏形,引擎声也越来越清晰有力,李天舒脑海中的赛车落成了现实。

学校太小,没地方试车,李天舒就带着赛车到处打游击找场地,试车时甚至撞断过隔壁附小门口的墩子,狼狈不堪。

但当附小学生们投来关注的目光,当路人好奇地问这是在做什么时,李天舒还是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情绪:“感觉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辽宁工业大学的席向军,参赛之前甚至连比赛规则都不了解。

他的条件,比李天舒还要差上许多:普通二本,学校条件差,信息闭塞,跟北航这样的985条件完全没法比。

参加比赛前,席向军和队友连比赛规则都不太了解。那时网上学习资料少,迷茫的他们干脆走访各个参赛的学校,拿着笔记本记录其他车队是如何做的。

学校条件不好,寒假留在学校造车时,暖气不热,宿舍很冷,食堂门紧闭,没有热腾腾的饭菜,他们就靠毅力撑着,最终在寒假完成了样车的设计。

可大学生方程式就是这样一场公平的赛事,无论是985/211,还是连名字都没人听过的学校,都能同台竞技——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好奇与努力。

这次,荣誉属于辽宁工业大学的车队。在跟一众顶级院校竞争中,辽工大逆袭成功,成功夺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但,拥有足够的勇气、努力、知识,就足够了吗?未必。

作为2006年就创造出中国第一支大学生方程式的车队,湖南大学方程式车队一直被视为“老牌强队”、“无冕之王”。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有实力。可没有想到是,2010年首次参赛,车队总分只拿到第7名。2012年车队倒是一直领先,却在最后的耐力赛中链条断裂,未能完赛,直接掉出了前十名。

事实上,湖南大学方程式车队遇到的问题,在早年的中国赛场属于家常便饭——当时的学生车队大都没有太多经验,可能车的性能不错,但稳定性不够,总是会因为一些小问题无法完赛,最终无法拿到理想的成绩。

车队灵魂人物柴天却并没有因为失败而动摇,用队友的话来说就是“太淡定,太深沉,完全让人看不透。”

多次失败,湖南大学车队却一直没有放弃。

直到2014年,他们以直线加速第一名、8字绕环第一名、高速避障第一名、耐久测试第一名的大满贯胜利,斩获燃油组总冠军,并获得了924分的历史最高分。

永不放弃的湖南大学车队,把自己活成了大学生方程式赛场上的图腾。

哪怕是今年学校没有提供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湖大队的指导老师依旧想办法,在油车赛开赛前拉到了5万块赞助。

赞助款到账没那么快,老师就自己垫钱,把赛车从长沙拖到了赛场。

拖车上不能装太多东西,只能装一辆车和其他零部件,可到了现场之后,所有车队都在给湖大队送零件,帮他们修赛车。

如果去到现场的话,你能看到湖大车队上印了一串的名字——那些都是给予过他们帮助的车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他们一样的故事,在赛场上有太多太多。

观众们往往难以理解,学生们为什么要在比赛中,提心吊胆、心力憔悴,乃至为一场失败而抱头痛哭。

只有学生们知道,这里面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寻更大的造车梦想

很多年后,李天舒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日子。

那时他只是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怀着对汽车的热爱,义无反顾地闯进比赛之中。

参加大学生方程式比赛,让李天舒意识到,造车是个格外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包括汽车的设计、制造的环节、工艺的运用,都能够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他对一辆车在工业化环境下是如何被定义、设计乃至制造出来,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于是他选择去美国留学,甚至想到回国创业做互联网卖车。

不过,创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是个过于重大的抉择了。李天舒也拿不准,干脆去请教在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上认识的李斌。

李天舒可能自己都想不到,这居然会成为他人生逆袭路的开始。

原来,当时的李斌正巧也在考虑创业,创办的公司正是日后的造车新势力“蔚来”。

他早已在赛场上,感受过李天舒的造车能力。如今看到李天舒这样的青年才俊自己送上门来,李斌干脆来了个包圆,劝李天舒跟着自己去创业,干更大的事业,造自己的车。

就这么着,李天舒一不小心成了蔚来001号员工,又一不小心,毕业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升任蔚来副总裁,一手策划了蔚来标志性的“nomi”、“女王副驾”等产品。

当年那个徒有造车梦想的年轻学生,如今已经让自己的产品,成为数十万蔚来车主不可或缺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宁工业大学的席向军,除了在赛场上实现逆袭,更通过比赛中汲取的灵感,走上了人生逆袭之路。

按照本来的人生路径,席向军毕业之后,应该是加入某家车企做工程师。

“现在应该在某个车企的工程里打螺丝。”席向军调侃道。

但是大学生方程式比赛,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创业。

在大学里组建一支车队,在他看来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创业,带着一帮队员解决各种困难。

不怕苦也不怕累,因为问题总能够被解决掉——这是席向军在大学生方程式赛事中得来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参赛的经历让席向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在参加比赛时,席向军体验到了计算机辅助工程系统(CAE)给造车带来的便利。

但他发现,这么好的东西在国内却很少有人涉足,有需求的车企也只能用价格极为昂贵的国外系统。也就是说,只要能开发出国产CAE系统,客户订单完全不用发愁。

于是,在学校时席向军就跟着车队赞助商后面学CAE技术,毕业后又去了相关公司做研发,积累了不少基础。

随着客户资源的增多,席向军决定独立出来,在2019年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尽管公司一度财务困难,但没过多久,国产新能源汽车迎来井喷期,汽车市场行情也不断走高,给席向军带来了众多商机。

如今,席向军创办的盛名汽车,凭借着CAE工业软件国产化领域的积累,为比亚迪、东风汽车等行业巨头提供技术支持,年营收已超千万元大关。

10多年前的那场比赛,两次改变了席向军的人生。

在大学生方程式上受益良多的席向军,如今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反哺这项赛事。

他除了经常招参加过比赛的学生外,还从2013年毕业后,就一直保持着大学生方程式比赛裁判的身份,从最开始做简单的裁判,到负责设计整个裁判的招募、工作分配,乃至于参赛选手的答辩。

湖南大学的柴天,如今也像席向军一样,活跃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的赛场上。

柴天曾经总结道这场赛事对自己的影响:“如果当初没有参加比赛,我可能会跟随父亲的脚步,回老家太原从事金融保险相关的领域,而不是留在长沙。”

毕业后,柴天继续留在湖南大学,为车队担任指导老师,至今已带过1000多个车队成员,他们中很多都已加入汽车行业。

此外他还一直参与着赛事组委会的工作,从2010年首届赛事至今,15年来从未缺席任何一场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比赛。

对于加入赛事组委会这件事,他一直觉得非常顺其自然:“自己是技术出身,对比赛一直很有感情,也希望能有做得更好的地方,就会常常跟赛事相关领导讨论。我们一直是有份力就出份力的状态,后来就直接加入了。”

柴天认为,赛事最大的贡献就是给中国汽车产业培养人才。

他记得,三四年前跟朋友聊天时觉得很没面子,因为中国的白色家电很厉害,手机也很厉害,偏偏国产汽车还被国外品牌压制着。

但情况如今已发生变化:“这两年国产品牌起来了一些,迷信外国品牌越来越少了,我觉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像柴天和席向军这样,毕业后又以各种形式回到赛场的选手,每年都有上百位,也足以看出来他们对于这项比赛的感情。

身处第一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个比赛的变化。

当初参赛时,基本才20多支油车车队,而今年光是电车和无人车车队,就已经有117支队伍报名参赛。

行业的变化在比赛中也体现得很明显,现如今,很多学校已经不再参与油车比赛,而是涌入到电车和无人驾驶车辆赛道。

这些曾经在赛场上挥洒热汗的学生们,在毕业后,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中国的汽车行业,从传统油车一路走向电动化、智能化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尾声:

在今年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比赛现场,还发生了动人的一幕:

有位年轻学生跟蔚来李斌倾诉:“如果没有大学生方程式比赛,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干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觉得大学期间学造车,要放弃假期,要干各种体力活,甚至自学很多学校里不教的知识,实在太苦了。

但对于参与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未必不是乐在其中。

一方面,比赛充实了大学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很多普通院校的学生带去了努力的方向,乃至逆天改命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历年的赛事中,都有那么多普通院校的车队在力争前排。

对于他们来说,大学四年能抓住的机会本就不多,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今年的赛场上还上演了“BOSS直聘”——李斌 现场给参赛的学生们发放面试直通卡,直接进入蔚来校招的终面环节。

除了以蔚来公司的名义支持赛事,李斌此前还曾表示,会将个人直播间的打赏收入全部捐赠给赛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1:1的个人配捐。

决赛当天,李斌公开宣布,将配捐比例增加至1:2。

他还在线向各个车企CEO喊话,号召大家一起来支持学生们: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已经为行业培养超6万名人才,是面向整个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平台。

柏林工业大学等海外大学的车队每年会收到很多家汽车企业的赞助,而国内很多学校的车队却需要为了每年几万元的经费而发愁。

李斌呼吁每个车企赞助一支车队,对于车企来说,这个费用可能只是市场经费的千分之一,但对于学生们来说,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年轻人的未来有无限可能,他们缺的只是机会。

当他们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那些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可能性,将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蔚来在最艰难的2019年,依旧坚持赞助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

年轻人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支持年轻人,就是保存希望的火种。

而希望,一直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S.碎片化时代,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继续创作的动力!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桌子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本文排版:造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