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清风明月”老先生发给我一段文字,谈到在松江中路修建高架路前,沿江人行道上曾摆放一些石凳。据老先生回忆,这些石凳底座为混凝土浇筑,石凳面为水磨石。底座中部有方孔,内小、外大,朝向江南岸,如同“射击孔”一般。石凳面纵向外侧面筑有文字,大部分都被水泥遮盖住了,有的还依稀可辨认出“新八军司令部誌×××号”字样。就此,老先生怀疑这些石凳不仅为行人游客提供休憩、观景的方便,同时也有可能是城(江)防的军事设施。

很遗憾我对这些石凳的印象不深,特别是松江中路改造后,这些石凳也不知去向(有传言在北山配水池院里见过这些石凳),因而很难判断其是否与军事设施有关。不过从石凳上筑有“新八军”字样,可以初判其放置在江边的时间应在1946—1947年之间,与国民党在吉林市的驻军有关。

对于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在吉林驻扎的情况,相关史志记载比较简略,而且着墨重点主要在国民党六十军。如《吉林市军事志》中就用一半以上的篇幅介绍了六十军,而其他部队只提到新编第一军、第七十一军、吉林省保安旅等番号,其中也没有与新八军相关的丝毫记述。同时,其他相关史料的记述还表明,1946年最先进入吉林市的国民党正规军并非六十军,也不是新八军。

1946年4月,经过一系列努力,我党曾一度控制了吉林市及周边地区。当时国民党军队已占领沈阳等地,并开始向四平进攻。为保存实力,避免与国民党军队决战,我党决定避其锋芒,主动撤出长春、吉林等重点城市。5月28日(恰逢药王庙会)我党军政部门有序撤出吉林市,下午16时,掩护部队炸断吉林江桥后全部撤离城区。

在林明棠先生所著《吉林市发展史略》中记载,5月28日下午开始,配属国民党新六军指挥的七十一军八十八师进入吉林市,264团驻市区,262、263团继续东进占蛟河境内拉法和新站。进入吉林市的还有新六军的十四师,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外称新八军)……该师师长李鸿任吉林市城防总指挥。由此可知,最初进入吉林市区的国民党军队按番号以新六军为主,另按名义而言,新八军也进入了吉林市区。即《吉林市军事志》上并没有错误,只是记述过于简单,没有说清当时相对复杂的番号使用情形。

1946年9月,国民党八十八师和十四师先后从吉林调出。据《吉林市档案史料丛书—江城曙光》中选发的文献记述,从1947年5月开始,东北民主联军对转入守势的国民党军展开夏季攻势。此时的吉林市:驻有六十军和新八军(即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新八军虽只有一师人,其战斗力实不减于六十军的三个师。夏季攻势开始后,在吉东老爷岭地区,新八军张洁之部(一个团)被我军全歼,其余的新八军除一个炮兵营留守吉林市外,全部开赴四平,以后在吉林市的国民党驻军便以六十军为主了。

新八军在吉林市的时间不长,也没有八十八师和十四师为了争功自己办报——自吹自擂那种闹剧。史载该部总指挥李鸿是缅北抗日战斗中屡立奇功的猛将,极具指挥才能。抗战胜利后,李鸿甚至有厌恶内战的情绪。但据《吉林市发展史略》记述:新一军三十八师师长李鸿常用吉普车接记者去师部吃饭,饭菜故作简朴,借以沽名。其实无论是切实造福一方百姓,还是借“面子工程”沽名钓誉,新八军都有在吉林市江边美化环境,增添休息座椅的动机。因而本人认为,松江路上的那些石凳应该不是军事设施。

然而在内战阴霾不散之际,许多惯常逻辑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年的真实情况,是否有军事设施属性,还有待发现实物方可定论。以上仅为本人的浅陋看法,若读到此文的朋友有关于江边石凳的记忆和追溯线索,还请在留言区写下留言,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鸣谢清风明月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