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时》,一部以张桂梅校长和她的女高为创作原型的文艺作品,近期在豆瓣上收获了9.0分的高评价,成为近年来第二部以此为主题的作品。

然而,与电影版《我本是高山》相比,《山花烂漫时》却引发了观众截然不同的反响。其中, 海清饰演的张校长形象虽然高度还原,但却被指过于苦情,与现实中张校长幽默、乐观、豁达的形象大相径庭。

更令人遗憾的是,电影中还将张校长塑造成了一个“恋爱脑”,将其创办女高的精神动力归结为对亡夫的怀念,这一改编引发了众多观众的不满和质疑。

而宋佳则因其真挚细腻的表演,演活了张桂梅校长,有网友感慨:“看剧时都忘了是宋佳,真的看到的是张校长”从而赢得了广泛赞誉。

为什么同样都是饰演张桂梅,为何宋佳被网友狂赞,而海清被群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清用力过猛,陷入“卖惨”质疑

曾被誉为“国民媳妇”的海清,以其精湛的演技和亲切自然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双面胶》里的丽娟,到后来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毛豆豆,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在饰演张桂梅校长这一角色时,海清却遭遇了口碑滑铁卢。

在影版《我本是高山》中,海清饰演的张桂梅被观众认为过于苦情和悲壮,缺乏感染人心的力量。

一些评论指出,海清在表演中似乎过于注重展现张桂梅的辛苦和付出,却忽略了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这种表演方式让角色显得过于沉重,观众难以从中感受到希望和力量。

此外,海清在外貌上的变化也引发了观众的关注。近年来,海清的外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嘴角僵硬、面部肿胀,让人不禁质疑她是否整容过度。

这种外貌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代入感,使得她在饰演张桂梅这一角色时难以获得观众的完全认可。

有网友甚至翻开海清与张桂梅本人的合照,发现缺乏一种亲密感和自然流露的情感。

这让人感觉到,她在塑造角色时可能并未完全深入张桂梅的内心世界,而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演绎上。

这种表演方式,让观众觉得角色和观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隔阂,无法打动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佳浑然天成,赢得观众赞誉

相比之下,宋佳在电视剧版《山花烂漫时》中饰演的张桂梅则收获了广泛好评。

她不仅成功地将张桂梅校长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能在细节之处流露出人物的温柔和脆弱。

这种表演方式让观众觉得,她饰演的张桂梅就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刻意塑造出来的角色。

宋佳的表演风格更侧重于“浑然天成”,她能够轻易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无需过多的刻意就能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情感。

如同一条河流,自然而然地流淌而过。这种表演方式让观众觉得非常舒适和自然,能够轻松地与角色产生共鸣。

在拍摄期间,宋佳也下了不少功夫,深入了解了张桂梅校长各种事迹,揣摩她的性格特点,甚至连一些小习惯、小动作都尽量去模仿,在一次对于角色的采访中宋佳这样说:

“演张桂梅老师光靠演技拿不下这个角色,她的内心精神上的那种东西,我多少得有点儿无私跟伟大太难演了,在拍开始念入党誓词的时候,就是我那个眼泪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流了下来,那一刻我理解了所谓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佳这种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全情投入,使得她在塑造张桂梅校长这一角色时能够游刃有余,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对比海清和张桂梅的合影,宋佳与张桂梅的捂嘴合照中充满了亲密感和自然流露的情感。

这种真实而自然的互动让观众觉得,她不仅是在表演一个角色,更是在与张桂梅本人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和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的审美观念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换代,观众对于影视的审美观念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的改变。

现在时代的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盛宴,而是希望能在影视作品中寻得那份能够穿透心灵、唤起共鸣的深刻力量。

这一转变,是对影视作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使演员们在艺术修养与人生体悟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而宋佳对于演绎还是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她能站在角色角度去展开一场关于情感与灵魂的深度对话。

在角色的塑造上,宋佳不仅仅局限于技巧的展现,而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用真挚的情感去触碰角色的灵魂深处。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她的表演超越了形式与技巧的束缚,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甚至,宋佳把张校长更立体更生动的呈现给了我们。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张桂梅这个人,看到了张校长乐观,积极向上,风趣幽默的一面,而不是那个歌颂苦难的形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对角色的外在还原,更是对角色内在情感与精神的深刻挖掘与呈现。

而观众与演员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观众的审美变迁为演员提供了成长的动力与方向,而演员的精彩演绎则反哺于观众,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审美品味。

这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正是艺术之树常青、永葆活力的源泉所在。